1952年倫敦大霧5天:出門隻能扶牆走 致1.2萬人死--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1952年倫敦大霧5天:出門隻能扶牆走 致1.2萬人死

約翰·羅思義  

2013年01月30日16:30    來源: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核心提示:估計最終的死亡人數為1.2萬人,換算成中國的人口規模,則將近25萬人。

  本文摘自《南京日報》2013年01月28日A07版 作者:約翰·羅思義 原題為:1952年倫敦大霧曾致1.2萬人死亡

  這兩天,前一陣子的“十面霾伏”卷土重來,這讓我回想起1952年倫敦大霧引發的災難,當時有1.2萬人死亡。而1952年英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中國現在大致相當,這也許並不只是巧合。倫敦污染災難以及之后英國空氣狀況的改善或許能為今天的中國提供某些有益啟示。

  1952年12月的倫敦大霧持續了5天。當時能見度隻有幾米,找到路的唯一辦法是沿著馬路護欄和房屋行走。人們根本看不清交通狀況,過馬路必須靠聽覺。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發電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車尾氣。

  1952年倫敦大霧引發的直接死亡人數達到4000至6000人,其中主要是兒童和患有呼吸疾病的人群。這是一場全國性災難。如果按照中國的人口規模換算,相當於8萬人死亡。大霧帶來的嚴重影響還加重了人們已有的病情,並非所有死亡人數都立即進行了登記。估計最終的死亡人數為1.2萬人,換算成中國的人口規模,則將近25萬人。

  由於1952年的倫敦災難帶來嚴重后果,英國首次推出嚴厲措施控制污染。1954年,倫敦通過治理污染的特別法案。1956年,《清潔空氣法案》獲得通過,成為全國通行法律。法令禁止使用多種燃料,提高工業煙囪的最低限高,並將發電站搬出城市。與此同時,英國政府還推出舉措清潔泰晤士河。由於污染嚴重,當時的泰晤士河裡看不到一條魚,甚至跌落河中的人還被要求進行常規防疫接種。這些措施日積月累產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最為重要的是,倫敦再也沒有發生像1952年那樣嚴重的大面積死亡事件。此前,清潔倫敦的建筑物外觀毫無意義,因為它們總是很快變臟。現在,它們又都變干淨了。泰晤士河裡又重新出現魚的身影,人們已經習慣到泰晤士河釣魚。慢慢地,困擾倫敦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污染惡名得以解除。

  對此,我的結論首先是,英國為工業化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國也是如此。兩國人民都擺脫了貧困,但卻是建立在大規模環境破壞的基礎之上。其次,即便是在人口總數遠遠小於中國的英國,要根本扭轉這一局面也需要花上10年至20年的時間。

  但這種矯正並不是自然而然出現的。它需要政府下決心制定政策以及公眾的支持。自由市場和低投資水平並不能解決污染問題。自由市場會產生污染,因為環保技術通常成本高昂,低投資水平同樣也會加劇污染。為避免災難再次出現,需要政府進行嚴格管控並對清潔發電站和相關產業進行巨額投資。這是治理環境問題的唯一經濟途徑。在此之前,鑒於比英國龐大得多的人口規模,希望中國永遠不會面對倫敦1952年那種災難。(作者約翰·羅思義(JohnRoss)為倫敦市前副市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責任編輯:李海霞、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