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Venture北京時間8月24日消息,君盛投資董事長廖梓君在ChinaVenture投中集團2012深圳中國投資年會上表示,此前君盛投資已有3隻基金清算完畢,年收益率超過70%,給LP帶去非常豐盛回報,目前君盛投資有4隻基金處於封閉期,今年再管的2隻基金將於今年三季度末完成投資期。目前君盛投資已累計投資50多家公司。
廖梓君表示,中國股權投資行業仍然處於成長初期,難免會出現過熱現象。這種過熱體現在2個層面:一個是涌入行業的人幾句增加,但PE/VC需要很強的專業性,這形成了矛盾。第二個過熱表現在眾多資金瘋狂追逐相對稀缺的優質投資項目,因此,當創業板中小板估值發行市盈率達到40-50倍甚至60-70倍時,創業板中小板已經完全暴露在風險之下。
廖梓君認為,PE在中國是萬裡長征,未來一定會跑出像黑石、凱雷、KKR這樣的私募巨頭,而在當前的發展初期,尤其當下,廖梓君認為,募資最困難的時候,反而是投資布局最佳時期。
以下為發言實錄:
廖梓君:大家好,我是君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我們已經有3支基金在08、09年的時候陸續到期清算完畢,給了投資者非常豐盛的回報,年僅收益率超過70%。我們已經有4支基金處於封閉期,今年在管的兩支基金也會於今年的三季度末投資就全部完成。我們這麼多年來累計投資了50多家公司,每年投資的項目不是很多,但非常注重質量的一家公司。
下面想問一下廖總,是我的老朋友,他們做的很穩健,也很成功。最近很多機構出現了價格高的問題,您為此給大家支一個招,就如何去應對。因為已經是高價格,IPO上不去,已經延后了,您認為應該怎樣做比較好?
廖梓君: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是一個嶄新的企業,它是07年以后全球股市通了之后才起來的一個新興的行業。所以大家都明白,一個新興的行業在成長初期一定都會有過熱,反映兩個程度。一個是涌進來的人會急劇的增加,但是股權投資是對專業性要求非常強的行業。不僅對技術、產品、公司財務、未來上市、估值,熟悉資本市場。更重要的是在法律層面、企業管理層、素質多方面評價都有一整套的體系。這是相當的不容易。
第二個過熱就表現在眾多的資金追逐相對比較少的優質的投資項目,所以在09年和10年,當時創業板中小板的估值,發行市盈率都到了40、50倍,二級市場都到了60、70倍的時候,我們就水漲船高,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同一個傳統行業,每年增長是20%,如果是在美國或海外市場投資,大概PE是11倍,到了中國就是13倍、15倍。好,接下來的市場周期是循環的,也是有波動的。大家都感覺到2010年我們的經濟在放緩、轉型。再加上我們同步的股市從上証指數3千多點,到今天將近是2千點,跌幅30%。這其中創業板、中小板的跌幅比例會大。所以兩個因素雪上加霜,我記得兩年前我們投資機構給投資者的回報是我可以賺5、6倍,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未來等我們套現退出來的時候中小板、創業板平均市盈率就應該是15~20倍,今天還有多少?未來是30~40倍。具體到我們這些機構,我覺得做投資就是投資未來,投資看不見、前瞻性的東西。一定要去多看一看海外成熟市場的估值它是怎麼來定義這些公司的。最后它一定是要選擇是在實體經濟,還是在資本市場,它的獲利達到一個均衡。如果我們想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明白中小板、創業板以后平均市盈率就是15~20倍,那我們就會感覺到高價格的投入其實是讓自己完全暴露在風險下面。兩重風險,第一,本身你投的企業實體經濟它在它的經營過程裡面碰到的整個經濟的調整下行風險。第二,市場給它估值,又有一個巨大的下跌。所以我覺得我們市場上,作為我們從業人員也好,市場也好,或者是個人投資者也好,要回到一個新的對PE和IPO的認識。在國外,他們能夠創造的就是差不多25%左右。我覺得我們回到這麼一個基本點上來,心態就會比較平衡。
第二,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最困難的時候是募資最困難的時候,反而是投資最好的時候。所以說這個時候如果精挑細選很好的企業,3、4年之后就會有一個很好的回報。剛才謝總說到的500、600家企業在排隊IPO,可能市場要求比較高,可能証監會要放慢這個節奏。我個人覺得這個是錯誤的,可能是逆市場的操作。這些我覺得不應該人為的來控制它,應該交給市場來選擇。他這個時候需要資金,你就讓他去發行,不要人為的把水龍頭來擰緊。因為這樣實際上是把市場功能給扭曲了,因為企業在市場衰退的時候它仍然能夠掙錢那就是優秀。作為投資者你是想在高位來買中石油套牢幾年,還是說我在低位的是時候有更多、更從容的選擇。在2000年我們的基金發行的時候就是對我們的投資者說要把這個漲幅恢復到一個常態,我們5年下來就已經為我們的投資者賺了3倍了,我覺得這就是IR,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理性的PE產品的回報區間。
即便現在碰到了這麼多的問題,我相信隻要你投資的時候不冒進,沒有追高。今年甚至明年這個市場的寒冬,我個人認為對穩健的機構不是很大的問題。
廖梓君:這個問題不僅是超越了策略,也關系到公司的實力與長遠的發展,這個問題比較宏大。大家可以看一下黑石、凱雷和KKR,他們都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設立的,這3家公司都是由幾位投資界非常專業的人士成立,初期的時候都是幾個人以合伙制的形式。但是你看三年以后他們的管理,經他們的手投出去的美元資產都達到了3、4千億美元。所以,我覺得PE在中國是一個萬裡長征。現在從07年全球通來了以后,驟然的一個爆發走到今天,真的是萬裡長城才走的第一公裡。所以未來一定會跑出一批類似像黑石、KKR和凱雷這樣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會在哪裡出現?我個人會對深圳這樣一個創新形式比較濃厚的地方看好。大家看倒回去20幾年,招商銀行只是深圳蛇口局的一個財務公司,再看一看華為、中興通訊,完全是在高度競爭市場化的企業,最后成長為全世界通訊業的龍頭,產值銷售去年過千億。還有非常優秀的,像萬科,雖然地產是一個非常需要錢權結合的行業裡面,萬科堅持走市場化道路。大家也知道地產裡面做的最好的有三家就在深圳。所以我相信隻要專業化、市場化的道路,以后PE也會在深圳有很好的發展。這裡面需要一個非常好的公司內部機制和利潤分配機制。這個行業裡面有一個規律,當你的利潤到億的時候可能就是初創的團隊。當你的利潤過十億元的時候就要看公司的股權機構和利潤分配機制。我們花了大量的力氣研究海外那些成功的機構它們是怎麼做的,我們就踏踏實實跟他們學,不僅是要學他們的精髓,學他們的本質,其他的就交給市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