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發改委連續兩日密集批復了逾萬億元的基建投資項目,被市場解讀為新一輪的經濟刺激計劃再次啟動。
發改委加快項目審批並非初見,二季度基礎設施建設已有加碼之勢。
7月以來,涉及上萬億元投資額的地方投資計劃也集中出台,還有跡象顯示基建投資增速有繼續向上趨勢。來自平安証券統計數據顯示,8月份窄口徑(僅考慮電力、水利、交通等行業)增速為10.2%,已達到兩位數。有機構分析預計,今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可能將達7.89萬億元,同比增速由2011年的2.8%大幅增至19%。
在歐債危機險情未消、美國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人們將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希望放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上。那麼,當前形勢下,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充當什麼角色?一直以來,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角,但不能忽視的是,這種增長模式會帶來一些問題,應如何完善才能使之更健康發展?為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專訪了瑞穗証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博士。
《中國經營報》:“中國元素”是本屆達沃斯論壇的一大亮點,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充當什麼角色?
沈建光: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亮點,對世界經濟貢獻最大,未來更應該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以尋找新的希望。
《中國經營報》: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加快了項目審批,這是否意味著短期穩增長主要靠基建拉動?未來數年基建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什麼角色?
沈建光:目前來看,穩增長的重點是穩投資。早前房地產投資與基建投資是支持投資高速增長的兩大支柱,但目前來看,房地產市場仍然受到嚴格調控,因此短期來看,穩投資還需依靠基建。
另外,由於中國城鎮化是個長期過程,基建投資從長遠來看也是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中國經營報》:2008年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出台了4萬億投資計劃來拉動經濟增長,但這種依靠基建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已造成了通脹、銀行壞賬等一系列后遺症問題,如何看待依賴基建拉動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沈建光:4萬億在實施中確實存在一些錯誤,即忽視了經濟結構調整,造成了日后通脹、銀行還賬以及財政支出加大等問題,需要我們及時總結與反思。但是,這並不意味在當前經濟下滑階段,應該放棄穩增長。相反,如果調結構與穩增長能夠協調並進,顯然是最好的結局。
我認為,穩增長與調結構不應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例如,當前正在力推的消費信貸、放寬民間資本准入門檻的刺激政策既是結構轉型的重要體現,亦能促進增長。因此,目前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在經濟出現明顯滑坡時推行刺激政策時盡量減少上一輪4萬億的負面影響,讓穩增長與調結構兩條腿走路,才是應對當前中國經濟困局最為理想的方式。
《中國經營報》:現在跟2008年基建拉動經濟相比,有何新變化?又會帶來哪些新問題?
沈建光:當前與2008年基建拉動經濟有很大不同。當時在項目選擇上,諸多項目是為穩定信心臨時上馬的,具有盲目性。本輪刺激計劃有很多項目儲備,而且更加傾向於節能減排與民生工程,隻需加快審批便可既穩增長,又調結構。
另外,上一輪經濟刺激沒有理清銀行與財政的關系是造成后期諸多問題的根本。
《中國經營報》:應如何改善這種依賴基建拉動經濟增長模式使之更健康發展?
沈建光:建議新一輪刺激政策不應該再讓銀行承擔准財政功能,該政府出資的由財政承擔,明確和發揮財政政策的反周期功能,如能通過減稅而發行調結構購債,既能控制規模,又能調結構。而對於可能盈利的項目,也可以吸引銀行參與。
《中國經營報》:本屆論壇將探討“未來有哪些重大趨勢、新模式和新興技術在改變基礎設施行業的格局”,對此你有何看法?
沈建光:國務院早前已經確定了“十二五”期間重點扶持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即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為此我認為,這七大產業既能支持經濟增長,也符合中國結構轉型的趨勢,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作者簡介:沈建光,瑞穗証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此前為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主管亞太經濟預測和分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及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全球和中國經濟學家。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中國人民銀行訪問學者,是經合組織2002年專著“中國和世界經濟”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