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為何總患“冷熱病”--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政府行政干預手太長  市場調節機能就退化 

中國經濟為何總患“冷熱病”

本報記者  羅  蘭

2013年02月06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中科院: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預計約8.4%

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多年中不時犯“冷熱病”——一會兒投資過熱,鋼鐵廠、水泥廠等遍地開花,一會兒政府調控,很多領域投資又驟然降溫。解剖病因,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日前分析說:“一個人身體要健康的話,內在機制的完善是首要的,有病的時候有必要打針吃藥,但要以人自身機制為基礎。經濟也一樣,現在主要是自身機制還不完善。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宏觀經濟調控雖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完全依賴於宏觀調控,而忽視市場機制完善,否則,我們的經濟就會像以前一樣一會兒過熱,一會兒過冷,擺來擺去。”

政績沖動引燃投資熱情

近來,各地投資沖動又有抬頭趨勢。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東、中、西部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同比增長了17.8%、25.8%和24.2%。專家分析,2013年這種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強。

過熱的結果是產能過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指出,最近幾年,不僅傳統產業過剩,如鋼鐵、水泥等,而且部分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過剩。比如,中國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產能佔全球的60%﹔風電設備產能30-35GW,產量隻有18GW,產能利用率低於60%,僅前5家企業的產能就超過了全國新增容量。

過熱的苗頭已引起高層關注。近期,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一次講話中警告“要警惕投資過熱”。

要想政績出得快,就靠投資車頭帶。專家們也表示出一定擔憂。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2012年各地政府換屆已經基本完成,按照以往的經驗,固定資產投資的換屆效應仍可能出現,再加上當前穩增長政策在執行中可能失當的雙重作用,未來仍有可能出現投資過熱風險。近期,多省市集中出台大規模投資規劃,顯示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已經開始抬頭。新一輪的投資過熱可能導致經濟結構繼續惡化,從而有損於長期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對此,中央政府應該有所警惕,提前防范。

政府“強勢”挫傷市場機能

新一輪投資沖動事出有因。有關專家分析,中國外貿增速在2012年回落到6.2%,主要原因是全球外需市場疲軟,預計2013年外貿形勢仍不容樂觀。受制於外需萎縮,各地將經濟增長點放在對內擴大投資上。

此外,換屆、提振經濟和城鎮化建設也是引發投資沖動的原因。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少強認為,換屆交接與城鎮化的目標讓地方政府承受著GDP與政績考核的雙重壓力,投資為導向的沖動恐不可避免。而且就經濟疲軟大形勢看,地方需要投資提振經濟、掩蓋矛盾、緩解收支壓力。

然而,究其根源,經濟忽冷忽熱的原因還是厲以寧指出的“經濟內在機制不完善”。

“厲教授的分析很到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徐洪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目前,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作用的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價格信號是扭曲的,不能正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而政府屬於強勢,干預經濟活動過多,壟斷土地等資源,為了把GDP搞上去和自己的升遷,地方政府官員必然產生內在投資沖動,大干快上造成經濟過熱。

徐洪才指出,經濟過熱后,中央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經濟又從熱變冷,如此反復,經濟忽冷忽熱,而內生型經濟發展模式沒有形成,靠市場供求關系自我調節的機制也沒有形成。

多調市場機理才能少下猛藥

專家指出,治療經濟“冷熱病”要多調機理,激活市場機能﹔少用猛藥,改善宏觀調控,減少政府干預。

厲以寧認為,很多問題是要靠改革來解決,而不是靠宏觀調控來解決,宏觀調控隻能在微調、預調方面起作用。現在面臨幾個大改革,市場完善化就是說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而不要左一道審批右一道審批,這實際是市場還不夠完善的表現。

“政府調控是被動的,消極的,容易造成經濟忽冷忽熱。”徐洪才表示,政府職能要回歸本位,該干的干,不該干的不干,當好裁判員,提供好服務,為市場公平競爭創造有利環境﹔打破政府壟斷,讓民間資本有公平參與的機會,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率和效益﹔政府可以用經濟、法律手段間接進行宏觀調控,通過產權改革、技術和制度創新,激發市場主體——企業的活力,讓市場靈活自覺地發揮調控機制。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