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即將拉開的城鎮化序幕,一邊是被動收窄的地方融資渠道,開年以來,城投債發行“高燒”不止,規模遠超去年同期水平。業內普遍預計,今年通過債券渠道籌措資金將成為各級融資平台優先考慮的方式,而城投債2013年的淨發行規模可能較2012年顯著上升。
地方融資需求有增無減
近日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傳出信息,在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放鬆及外需疲軟的環境下,多地下調了2013年財政收入增長目標。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我國財政收入增速就已經出現了大幅回落。財政部1月2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財政收入逾11.7萬億元,增幅放緩至12 .8%,較上年回落12.2個百分點。種種跡象表明,財政收入已結束了多年的高增長期,2013年增收壓力依然較大。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面臨著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驟降的尷尬局面。穆迪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去年中國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同比下滑14%,和2011年增長22%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導致地方政府收入增長放緩的重要原因之一。
毫無疑問,土地收入一直是中國地方基建項目資金的主要來源。而在城鎮化發展不斷加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投入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有增無減,其融資與再融資壓力可見一斑。
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賀軍坦言,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持續,“土地財政”模式難以為繼,這顯著加大了地方的財政壓力和融資壓力。
賀軍指出:“在經濟增長放緩、財政增收放緩、經濟轉型與調結構、持續房地產調控、整頓‘影子銀行’等多種手段之下,地方政府的融資環境實際上面臨空前緊縮的局面。地方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慣性,過去鋪開的攤子不可能一下子緊縮,鑒於此,地方政府的融資焦慮,不僅會持續,而且會加劇。”
“平台貸款年初以來一直以展期為主,基建信托逐漸受到監管層關注,后期大幅增長空間著實有限。”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看來,這意味著今年地方政府的大量融資需求還會通過城投債的渠道來解決。
城投債券發行持續升溫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當前各級地方投資沖動和債務風險之間的矛盾正愈演愈烈,不少城投企業採取“發債還貸”“發債付息”等方式投入項目建設,財務風險不斷加劇。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以來,城投債的發行力度明顯加大。根據中央結算公司登記托管的數據,2012年全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城投類債券累計已達6367 .9億元,較2011年增加3805.9億元,同比增長148%。
此外,按照WIN D統計的城投口徑,現階段單月新發城投產品的規模已經達到千億元水平。
“隨著融資監管的趨嚴,以及融資渠道的受阻,地方必然會在債券市場方面尋求新的突破。”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公司公共融資部總經理曹明稱,“其實,今后直接融資比重的提升將成為大勢所趨,城投債、資產支持証券這種風險分散型融資渠道的使用將會進一步增加。”
記者發現,雖然城投公司所進行的項目並不僅限於公用設施的建設,但是城投公司對資金的需求與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具有很強的一致性。
有券商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和2011年城投債發行量在市政設施投資中的佔比穩定在16.6%附近,可到2012年中,上述比例已迅速攀升至36.7%。
東方証券預計,如果2013年銀行對地方融資平台的信貸額度依然緊張,那麼城投類債券的規模很可能延續快速增長態勢,淨發行規模料超過8000億元。
陽光融資仍是演進方向
“展望未來,監管層除了應通過行政手段規定地方政府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地方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外,也可以把城投債改為市政債,明確發債主體的責任。”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券商高管均表示,城投債向市政債的演進將成為大勢所趨。
城投債雖然處於灰色地帶,有不規范、不透明等問題,但它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確實作出了貢獻,全盤否定是不明智的。在發展中完善、並逐步化解其中的風險才是正確選擇。
“當然,將城投債轉變成為市政債,所面臨的障礙絕不僅僅隻存在於修改預算法這些技術性的層面。”光大証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認為,建立市政債體系所要求的,是對我國現行財稅體系的大幅度調整,通過平衡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來消除其預算軟約束,這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過,把城投債發展成市政債,把地方政府的權責界定清楚,把風險暴露在陽光下,將更多長期資金吸收到基建投資中來,應該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對此,中央結算公司亦呼吁,引導城投債逐漸向市政債轉型,將地方政府的隱形擔保顯性化,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建設,如要求地方政府公布財政收支狀況、出台市政債免稅措施等,鼓勵城投債朝著更為陽光、健康的方向發展。(記者 楊溢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