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2中國少兒財商調研》白皮書顯示,75.9%的中國兒童擁有一定的零花錢,24.1%的兒童沒有零花錢﹔四成兒童月零花錢在50元以下,近兩成兒童月零花錢在50~100元之間,100元以上的“大款”有16.7%。
兒童獲取零花錢的方式中,“家長主動給”和“孩子要就給”分別佔28.7%和29%。三成左右的家長會在孩子生日或節日時給錢,31.9%的父母會將零花錢與子女的勞動所得挂鉤,而35.2%的家長會以獎勵學業的方式給零花錢。
專家建議,家長基於不同目的給零花錢,如白給型、與節日或生日挂鉤、與勞動挂鉤、與學業挂鉤等等,這些給錢原則如果不賦予合理的解釋,會讓孩子對金錢意義產生混亂,不利於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建議按需給就好,可以緊一點。
三成孩子花錢是筆“糊涂賬”
對自己用過的錢是否有“一筆明白賬”?34.8%的孩子說,是筆糊涂賬,隻有15.6%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花過的錢。
專家指出,導致孩子糊涂消費的主要原因是,家長限制或替代孩子進行消費,不給孩子選擇和思考的機會。
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養成消費記賬的習慣,幫助孩子明白消費,也可看到哪些消費是不必要的,學會把錢用在刀刃上。
七成兒童急用錢時不會借
調查顯示,近七成的兒童急需用錢而身邊又沒帶錢時,不會找同學借錢,隻有三成孩子會借錢,其中22.4%的同學認可借錢行為,認為借錢正常﹔8.1%的孩子會“給同學支付利息”,表明其觀念的開放性。
對此,專家認為,絕大多數兒童不借錢消費,是受家長引導所致。大多數兒童並沒有獨立理財的機會。
孩子不會借錢,顯示出其在金錢觀念上的封閉。在緊要關頭時借錢,表現的是一種困難中應變和求助的能力。孩子的錢盡可能交給孩子自己打理。
不妨試試“四罐理財法”
吳女士過去對兒子的壓歲錢一律收繳,兒子平日想要的東西一定要求家長滿足他,對節儉沒有概念。今年,吳女士想讓孩子自己管管壓歲錢,卻又不知該如何著手。專家認為,不妨學學“四罐理財法”。
“四罐理財法”由加拿大理財專家阿德利亞·切利尼·裡耐克發明。她認為理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拿四個罐子,貼上儲蓄、消費、投資和慈善四個標簽。當孩子得到一筆資金時,把這筆資金分成四份,分別放到這四個罐子裡。從此,開始培養他們對理財的興趣。
關於投資,告訴孩子可以作為自己的教育基金儲備,專為完成自己的理想所用。消費方面,讓孩子在每花一分錢之前,區分“需要”和“想要”之間的差別,然后再進行消費,可以進行有效控制。慈善基金則讓孩子可以享受到通過金錢幫助別人,或分享財富帶來的快樂。
(武漢晚報)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