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剛剛過去的新春佳節,有一群人卻倍感孤寂和痛楚。仿佛驟然流淌開來的憂傷河流,“失獨”家庭作為一個群體正在進入公眾視野。
據統計,目前全國失獨家庭已超百萬,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失獨者一方面承受著失去子女的難言傷痛,另一方面必須面對養老等諸多難題。
如果不是經由媒體的報道,我們很難想象失獨者有著如此驚人的數量,且在快速增加﹔也很難想象冷靜記錄背后令人顫栗的力量。他們失去獨生的兒女,也可能失去精神的寄托,甚至還有可依靠、可期許的老年生活。
古人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是贍養的三個境界。而“老有所養”是最基礎和核心的部分,如果連生存的問題都無法解決,依附其上的人格與尊嚴隻能是奢談。
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中,基於養兒防老的考慮,孩子不僅是血脈的延續,也是精神的寄托。一般老人都有“三怕”:貧困、疾病、失能。與普通老人相比,“失獨”老人最大的痛楚則是孤寂。
如何讓失獨群體得到適當的養老保障和照護?民政部表示,失獨老人將參照三無老人的標准,由政府來供養。政府有必要統籌安排,建立專項財政資金。應盡早出台長期照護保險制度,這項制度應涵蓋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對於生活困難的失獨家庭發放特殊養老補貼﹔加強心理救助,社區應建立精神家園活動場所。開展心理輔導、義務巡診、義務家政服務、臨終關懷等多元化服務。
如何供養和照護失獨老人,需要人性化的設計。即便進了養老機構,讓失獨老人或家庭與公眾養老院的老人一起生活同樣存在問題。每到周末或是逢年過節,養老院裡總會出現兒女們帶著孫子孫女看望或是將老人接回家的現實,每一次這種團聚都可能讓失獨家庭老人的心再次撕開。
在政府主導的同時,應充分發揮民間作用。譬如設立失獨家庭養老扶助基金,地方政府可引入社工的力量,對失獨家庭進行“結對幫扶”的日常關懷,也可建立專門的失獨家庭養老院,對這一特殊群體進行特殊關照。
失獨者不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憂傷和茫然應該被銘記。由政府來供養失獨老人,既是政府責任使然,更是對他們因計劃生育所做貢獻的補償。對於失獨者而言,這是莫大的心理安慰,也是人格尊重。
讓失獨者不孤獨,這樣的政策善意亦是對國家責任的一種檢驗。
往日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