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農村產學研結合“卡脖子”難題--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破解農村產學研結合“卡脖子”難題

2013年02月22日07:3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現在看來,陳洪強的政策嗅覺的確很“靈敏”。

  在江蘇省科技廳工作了10多年,從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聚焦三農問題時,這位農村處處長就開始在這個領域“發力”,提起每一個有關農業科技的文件都如數家珍。近日,記者隨科技部一行到江蘇省採訪,問及2013年一號文件會有哪些新點子,這個“老政策”不假思索道:“社會化服務。”

  陳洪強的“敏銳”來自兩方面,一方面自然是對以往相關政策的把握,另一方面,科技部在江蘇省已經試行了將近5年的農村科技服務超市——這種新型社會化服務模式的探索,讓他看到了“農民真正用科技武裝起來的曙光”。

  走進江蘇省姜堰市的科技超市,農藥、肥料、種子映入眼帘,超市的農民學堂裡,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研究員袁希漢剛結束課程,與農戶們圍坐在一起。

  這時,當地農民段巧紅氣喘吁吁地跑進來,她手裡拎著一棵番茄苗,根兒上一片斑黃色葉子清晰可見。“線虫病!”袁希漢接過番茄苗就下了診斷。

  段巧紅鬆了一口氣,“來年的收成又有把握了”。她告訴記者,在農村科技超市沒開之前,他們家經常“連本帶利”的賠,原因就是苗生病了,卻不知道去問誰。

  話說回來,在2011年之前,姜堰市農村科技超市還沒“開張”前,也有科技特派員和支農專家,但段巧紅卻經常“找不到人”,用她的話說,“專家又不來我家門口,我去哪裡找?”

  這意味著,有了“超市”,就相當於專家們有了固定的“點”。

  更為重要的是,“超市”還穩住了專家的“心”。陳洪強向記者透露,在此之前,所謂的科技特派員或是支農專家的確有不少,但是,“不少人連出高校、院所的門都不願意,更不要說和農民接觸”,說白了,他們沒有做這件事的動力和積極性。

  而這一直是農村科技領域產學研結合的“卡脖子”難題。

  那時,政府在這上面投入“不少錢”,但實際效果用江蘇省科技廳副廳長李奇的話來說就是“出力不討好”——專家下不去,農民沒科技,農產品要麼滯銷,要麼供不應求。

  事實上,在學界的理論中,政府調控與市場運行也始終存在矛盾:完全的政府調控容易導致政府大包大攬,造成效率低下﹔而完全的市場調控,由於資本的趨利屬性,會導致資本過度向城市集中,使得城鄉差距日益擴大。

  吃虧的總是農民,還有農村、農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羅知之、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