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省份GDP達到“中高收入國家”以上水平【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27省份GDP達到“中高收入國家”以上水平【2】

2013年03月05日07:49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趙振華認為,這說明區域經濟發展還不夠協調,經濟增長的分布還不夠均衡。

北京、上海更多地依靠第三產業,中西部地區這兩年增長率雖然比東部高一些,但更多地是靠第二產業。產業增加值上去了,但效益還比較低,在收入分配上,老百姓得到的增加值比較低,所以GDP含金量比較低。

事實上,由於經濟基礎薄弱,在全國經濟增速減速的時候,落后省份依然有很高的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熱情。

有統計發現,在2013年各省份兩會中,有24個省份將今年GDP增長目標定在10%及以上,而國家“十二五”提出的年均增速目標為7%。

在地方政府,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2012年和2013年文件中亦頻頻出現大額的基礎設施投資。楊開忠認為,現階段,從促進投資來說,基礎設施還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中西部地區出現大額的基礎設施投資是正常的現象,也是中西部地區自身發展的要求。

31省份GDP含金量五年大考

去年全國GDP含金量創歷年最高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朱禁弢 | 北京報道

2012年全國GDP含金量平均值達0.395,創歷年來最高紀錄,自《中國經濟周刊》旗下智囊機構中國經濟研究院年首次發布2009年GDP含金量排名以來,全國的GDP含金量近四年已增長2.27%。

中國經濟研究院通過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發展數據計算發現,2012年,19個省、區、市GDP含金量比2009年有所提升,兩個省份持平,10個省份相對下降。

滬京GDP金色最足

上海、北京連續4年牢牢盤踞在GDP含金量榜單前兩位。上海市2012年的GDP含金量率先突破0.6,不僅在絕對數量上遙遙領先全國平均水平,與第二名北京之間的領先優勢也由2009年的0.005擴大到如今的0.09。2012年,上海GDP含金量比2009年增長近32%。過去4年,上海GDP含金量的年平均增速甚至達到了9.6%,比上海市GDP近年來8.8%的平均增速還要快。

北京2012年GDP含金量也較2009年大幅提升了15%。北京雖位居榜眼,但連續兩年GDP含金量超過0.5,也將廣東、浙江、海南等11個含金量仍維持在0.4~0.5之間的省份甩在了身后。

迄今為止,上海和北京在本榜單中的地位尚無法撼動。部分原因是兩地的含金量計算公式中的分子——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較大。

上海和北京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長期穩居全國前茅。如北京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36469元和16476元,扣除價格因素后,過去5年來實際平均增長7.5%和8.7%,農民收入增速更是連續4年快於城鎮居民。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全國均值僅為北京的七成,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全國均值還不到北京的一半。

相比之下,在過去5年,天津、吉林、西藏等地的GDP增速均超過了12%,但是在GDP含金量上的表現卻稍遜一籌。

天津是GDP含金量較2009年略有下降的東部省級行政區。自2007年起,天津連續5年GDP增速位列三甲,連續3年GDP增速領跑全國。但另一方面,天津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從2008年高峰的18%持續下降,至2012年僅為10.1%。2012年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增速也低於人均GDP增速。盡管早已躍居GDP“萬億俱樂部”,吉林省2012年的GDP含金量仍較2009年下降9%,基本保持2011年的水平。也因此,其在兄弟省市的發力沖擊下,排名比2009年倒退了10名。而西藏的GDP含金量已經連續兩年名列末位,且刷新了這一數值的新低。

回顧過去4年,不少省份在這份榜單上的席位都經歷了“上上下下”的變化。以寧夏為例,2009年居第23位,而2010年進至第20位,2011年又退回第23位,2012年則進抵第14位﹔江蘇則從2009年的第24位,躍至今年的第19位﹔江西、重慶則在第6~10名位次上輾轉騰挪。

從上海的7.5%到貴州的14%,2013年GDP增長目標仍呈現出“西高東低”的態勢。這些風格各異的經濟增速預示著各省份GDP含金量的暗中角力將日趨激烈。

廣東向京滬發起挑戰

2012年,廣東省不僅第4次位居GDP總量榜首,而且繼續鞏固了全國GDP含金量三甲的地位。

廣東省2012年GDP總量達5.7萬億元,近5年來平均增長10.2%﹔人均GDP約合8550美元,距離“高收入國家水平”又近了一步。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3%和13.4%,超過GDP增速。雖未公布基尼系數,但數據顯示,廣東城鄉收入比由3.15:1縮小為2.87:1。

過去5年,廣東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於2011年開始編制實施幸福廣東指標體系。廣東省財政共投入民生支出17020億元,佔支出總額的比重從53.1%升至65.8%。

改善民生、增加收入提純了廣東的GDP含金量,擴內需、調結構則扭轉了廣東一度跌出GDP含金量前十位的命運。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2007年以來,廣東省大力扶持金融、工業設計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將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5.1︰49.7︰45.2。以核心技術攻關和產品推廣應用為重點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扎實推進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平台建設,引領帶動廣東省提升開放水平、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廣東省計劃: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8%,力爭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屆時廣東省或將向GDP含金量榜單上京滬的座次發起挑戰。

目標:讓居民收入增長超越GDP

2012年,GDP總量增速最低、僅為7.5%的上海,第4次摘取了GDP含金量的桂冠。與西部省份動輒12%、13%的高增長相比,上海市的增速確實很低,甚至低於2011年全國的經濟增速7.8%。

但過去5年,上海GDP年均增長8.8%,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007年的23623元、10222元提高到2012年的40188元、17401元,年平均增幅高達11.2%。收入與GDP年平均增幅之間的差距高達2.4個百分點,居全國前列。

如何讓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更多為全體居民共享,是長期困擾各地經濟決策者的難題。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極大損害了世界經濟的元氣,削弱我國的外需。我國也一度採取力度較大的經濟刺激政策,以國民經濟維持8%的增速。

在這樣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下,如何穩增長,又能提高收入?這給致力於建設國際經濟、金融中心的上海帶來了新的挑戰。

為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上海市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上海成功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上海市決定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克服經濟發展中的痼疾——投資“依賴症”,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經過5年的努力,上海經濟對房地產業、重化工業、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減弱。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末,第三產業增加值佔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60%,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70%以上。相比之下房地產業增加值佔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7年的7.7%下降到2012年的5.4%,

上海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更有力地改善民生將是今后5年的主要任務。

《中國經濟周刊》綜合統計各地經濟數據發現,2012年,在31個省份中,19個省份人均收入增長水平超過GDP增速,佔比高達61%。耐人尋味的是,這19個省份多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盡管中西部省份GDP增速較高,但居民收入增速卻未能相應跟上。

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除了上海、廣東,包括安徽、江西、廣西、四川在內的13個省份,均提出2013年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於或力爭高於GDP增幅的民生目標。盡管多個省份政府的GDP增速目標仍然保持兩位數,但顯然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已經放棄“GDP崇拜”,開始關注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速。

27省份達到“中高收入國家”以上水平

根據世界銀行對2011年各國的GDP統計數據和我國2012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均匯率進行換算。我國GDP最高的廣東省經濟總量已經接近世界排名第15位的韓國,相當於3個希臘。江蘇的GDP與印度尼西亞(第16位)比肩,山東的GDP已經超過了土耳其(第18位)。浙江的GDP則超過了瑞典(第21位),河南的GDP則可與挪威(第24位)不相上下。

全國共有6個省份的人均GDP水平超過1萬美元。這6個省份分別是天津、北京、上海、江蘇、內蒙古和浙江。天津以人均GDP 1.48萬美元位居榜首,排名倒數前三位的依次是貴州、甘肅、雲南。天津人均GDP是倒數第一的貴州的5.36倍。

天津的人均GDP與智利(第44位)最相仿,北京的人均GDP水平接近波蘭(第48位),上海的人均GDP則高於俄羅斯(第52位)。而在去年,三市對應的分別是去年排名第50位的波蘭、第53位的巴西和第51位的俄羅斯。

據世界銀行官方網站最新公布的收入分組標准,人均國民收入(GNI)低於100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1006至3975美元之間為中低收入國家,在3976至12275美元之間為中高收入國家,高於1227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如果將人均GDP近似比作人均GNI的話,天津、北京、上海3地的收入水平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西藏、雲南、甘肅、貴州等4省份達到“中低收入國家”水平﹔其余24省份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平。

追求高質量的增長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勇 王紅茹 | 北京報道

過去5年,中國的經濟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裹挾之中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但問題依舊不容忽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說,過去及現在,仍有地方政府攀比GDP增長速度,這體現了以GDP增長速度評價地方政府政績的傾向仍沒有根本轉變,有時甚至不惜過於耗費資源和環境。

肖金成認為,未來GDP增長,應該包含更多的指標,如人民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等,在政績考核上避免以GDP論英雄的導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組織研究室主任劉戒驕則希望,未來5年的經濟增長在經濟增長質量、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體制改革三個方面有所突破。

劉戒驕說,過去5年,在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就業壓力的情況下,我們特別重視保增長,但對增長質量的關注還不夠。同發達國家相比,同樣的產品壽命相對低一些,有些新修建、維修的建筑物、基礎設施、道路橋梁構成了當年的GDP,但是如果使用壽命長的話,雖然使一個國家GDP增長速度並不快,但是累積的財富會增長得快。如果橋一兩年就壞了,需要重建維修,則會使積累的財富少,雖然當年的GDP增長得比較快。

在經濟結構調整上,有一些能耗高,污染重、工業水平不是很先進的企業,在嚴格的法制和健康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都沒有生存能力的企業,卻在我們的市場上大量生存,導致經濟結構不是很合理,該淘汰的沒有被淘汰。

經濟體制上,過去幾年經濟增長比較快,但經濟體制的改革卻進展滯后,包括壟斷行業和國有企業的改革。

“過去5年經濟增長結構還不完全合理,下一步要進一步優化結構,這樣經濟增長效率才能提高。”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說,區域結構、企業組織結構要協調發展和升級。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表示,未來,很多東西不是能用金錢衡量的,比如我們的環境質量。如果經濟增長之后環境惡化了,那麼這個增長顯然是不健康的。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於環境污染問題沒有處理得太好,導致現在的霧霾天和地下水的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今后,我們一定要把環境保護和提高環境質量作為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

“此外,健康的GDP增長還包括很多內容,比如要有利於處理好與社會公平的關系,尤其在現階段讓這種增長能夠促進公共服務的職能化,讓收入分配差距縮小。”楊開忠說。

(責任編輯:聶叢笑、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