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地限購奶粉之后,3月1日,中國內地“奶爸奶媽”的主要奶粉採購地——香港地區也正式發出奶粉“限購令”,規定16歲以上離境人士每次攜帶出港的奶粉數量不得超過兩罐,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處以罰款50萬港元並監禁2年。奶粉限購令背后,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對自家奶粉被搶光的擔憂,更是消費者對國內食品安全的信任缺失。
奶粉價格水漲船高
這幾天,濟南的王先生一口氣從淘寶網上買了30罐港版美素佳兒奶粉。“限購令”消息一出,由於擔心后期奶粉價格繼續上漲,一批早已習慣從香港代購奶粉的家長們紛紛加入“囤粉族”。從事港版奶粉代購的淘寶賣家徐女士告訴記者:“最近一個月的出貨量已超過了2000件,是平時出貨量的好幾倍。”
而香港限購令帶來的代購成本的提升,也已反映到網上代購價格中。以王先生在某淘寶店購買的港版美素佳兒2段奶粉為例,過去每罐價格一直在230元左右﹔限購風聲傳出后,價格立即漲到260元﹔如今限購令正式實施后,已經漲到了275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漲幅已達兩成。
雖然發出限購令的只是香港,但記者了解到,由於進口奶粉的國內代理商進貨多選擇在香港集中通關,而隨著渠道的收窄和通關價格的不斷提升,在國內出售的進口奶粉也面臨著成本上揚的壓力。記者在濟南各大超市採訪了解到,進口奶粉目前價格並無大的變動,供貨量也較為充足。不過銷售人員預計,受限購政策影響,超市很可能會迎來進口奶粉的銷售高峰。
限購源自“斷奶”恐慌
畢業於山東大學的濟南小伙張博去年到荷蘭格羅寧根讀博士,和許多在荷蘭工作、求學的中國人一樣,張博選擇了在學習間隙幫人代購奶粉等嬰幼兒食品。
張博告訴記者,以900克裝的荷蘭本土牛欄奶粉為例,在荷蘭本地超市1罐售價大概折合人民幣80多塊錢,加上運費、關稅,每罐奶粉不超過200元﹔如果選擇代購,價格則在220元到280元不等。
今年1月,繼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德國等主要奶粉生產國之后,荷蘭企業也自發開始了對奶粉的限購,在當地各大超市、百貨店、藥店購買奶粉,每人限購從1罐到3罐不等。張博告訴記者,荷蘭的超市每周上貨1—2次,每次不過二三十罐,過去經常一次性就被代購者全部買走,導致在下一次供貨周期前荷蘭本地居民買不到奶粉。擔心自家孩子“斷奶”的荷蘭人隻能通過限購令來防止其奶粉被搶光。
曾經去過香港的張博也很理解香港市民的憂慮:“香港離大陸更近,通關更加便利,往返也更加方便,加之香港本身並不是奶粉的生產地,實在經不起內地消費者輪番掃貨。”
誰來打破“崇洋”魔咒
其實,如今隨處可以買到的國產奶粉品牌就有近百種,但為何其他國家或地區一道限購令,就能搞得國內家長人心惶惶?
濟南市民馮女士剛剛給滿一周歲的兒子斷了母乳,在選擇奶粉時,馮女士作了仔細考察:“有的奶粉吃出了大頭嬰兒,有的吃出了結石寶寶,感覺國產品牌的奶粉不太靠譜。”馮女士說,三聚氰胺事件后,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心“跌碎一地”,且近幾年關於食品安全的各種負面信息不斷,讓人難以信任。
於是,在對國產奶粉信任缺失、進口奶粉又價格飛漲的背景下,隨著網絡和物流的發達,不少年輕的父母找到了海淘、代購這些買到質優價廉洋奶粉的好方法。馮女士海淘的600克德國喜寶奶粉,在德國售價約8歐元,相當於人民幣65元左右,加上運費、關稅,一盒奶粉價格在150元左右,即使相較於國產奶粉品牌,這個價位也屬於中等偏下。
而在國內賣場,同樣是喜寶品牌,由進口商重新分裝的900克奶粉要賣到325元以上,換算成600克的價格是216元,比直接海淘貴了60多塊錢。馮女士的兒子一個月要消耗掉5盒奶粉,比在國內購買每個月能省下300多塊錢。
記者對比了歐美各國奶粉售價,換算成人民幣均價大約為50元/公斤,不過是國產奶粉價格的1/3、進口奶粉在國內售價的1/4。
雖然有不少人詬病關稅是推高洋奶粉價格的主因,但記者通過業內人士了解到,一罐洋奶粉進中國,必須繳納的稅費包括關稅20%、質檢等海關費用10%、增值稅17%,其實這些並不足以推高身價。該業內人士認為,進口奶粉國內售價虛高,主要是由於國內對洋奶粉的剛性需求未減,即使對高售價有所不滿,但會海淘的父母畢竟是少數,而代購又有一定風險,因此多數父母仍不得不承受高價。
“奶粉跟許多農產品一樣,一方面國內生產能力有限,質量不高﹔而國際同類產品質量好,價格比國內還低。政府既要照顧國內生產者的利益,保護相關產業發展,也要考慮消費者的承受能力,還得考慮對國際市場的影響,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政府最起碼應該保証國內產品的安全,引導消費者購買國內產品。”目前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就讀農學博士的龍文浩告訴記者,國家加強對食品行業監管,保証國產奶粉能夠達到洋奶粉同樣的品質和安全標准,才能徹底打破國人的“崇洋”魔咒。屆時,因為限購對內外雙方帶來的恐慌和憂慮也將不復存在。 □ 本報記者 黃露玲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