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文件資料(一)【5】--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中部崛起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文件資料(一)【5】

2013年05月17日09:10        手機看新聞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2012 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要點的通知

( 發改地區﹝2012 ] 1576 號,2012 年6 月3 日)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水利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衛生部、人口計生委、人民銀行、國資委、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林業局、旅游局、銀監會、証監會、保監會、糧食局、能源局、民航總局,扶貧辦、三峽辦、南水北調辦: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 (中發﹝2006﹞10 號)提出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實施《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繼續鞏固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現將《 2012 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要點》 印發你們,請根據部門職責分工,抓好政策落實,加大支持力度,努力做好今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各項工作。

附件:

2012 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要點

2012 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是中部地區鞏固成果、發揮優勢、加快崛起的關鍵時期。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 (中發﹝2006110 號)的要求,深入實施《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在新的起點上深入推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著力推進重點地區和重要領域加快改革發展,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繼續鞏固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一、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一)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把握中央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和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認真貫徹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進一步做好中部地區經濟形勢分析研判工作,根據形勢變化及時研究提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建議,加大政策預調微調力度,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二)促進消費需求持續增長。認真落實並完善擴大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抓緊落實擴大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范圍。積極培育旅游、文化、信息等消費熱點,拓寬和開發消費領域。加強農村和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文化旅游、體育健身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優化消費環境。(三)著力優化投資和信貸結構。推進“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按期實施,確保國家重點續建項目尤其是收尾工程按時竣工投產。加大對中部地區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衛生、水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三農”、節能減排、社會事業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向中部地區傾斜。(四)加大規劃和政策支持力度。全面開展《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實施檢查,落實各項重點工作。制定實施《 關於進一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 。細化落實《 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 各項政策措施。加強對中部城市群發展的指導和支持。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一)穩定發展糧棉油生產。加強耕地保護,繼續支持中部地區已有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設,開展耕地保護補償試點。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和測土配方施肥等政策。繼續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加大植保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力度。繼續推進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棉區優勢產業帶建設,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基地建設。(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著力改善農業科研條件,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支持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推廣棉花、油料高產創建和耕作栽培等技術。加快種業科技進步,建設一批規模化、標准化、機械化、集約化種子生產基地。加快林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研究。(三)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加大農業標准化實施示范支持力度,提高農業標准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繼續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和有機農業示范基地。支持建設一批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育種場和秸稈養畜示范場建設。提高水產養殖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開展特色農產品營銷促銷。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大重點科技計劃對中部地區的支持力度,推動形成若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優勢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繼續擴大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在中部地區的試點范圍,加大對特色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扎實推進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積極開展安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工作,支持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繼續支持中部地區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創新平台和各類重點實驗室建設。(二)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進一步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具有特色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工業綠色、清潔、低碳發展。支持中部地區結合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產業鏈建設。推進實施新興產業創投計劃。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能力建設。(三)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大技術改造和關鍵技術研發,促進食品加工、家電、紡織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汽車、大型機械、船舶等裝備制造業升級發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優勢企業、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支持大宗中藥材品種規劃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推進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建設高效及新能源發電設備制造基地。支持煤炭、電力、建筑、建材等行業的低碳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示范工程,推進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示范、清潔生產技術示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推動重點產業節能降耗和可持續發展。

(四)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大力支持中部地區糧油倉儲、糧食現代物流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現代物流、農產品冷鏈物流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中部地區“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扶持力度,推進城鎮商貿服務中心建設。加強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降低對接門檻和流通成本。繼續加強中部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武漢、鄭州等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扶持和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推動文化旅游特色產業發展。(五)加強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打造市場導向的多元化投資平台,推動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推進山西大同,安徽淮北、銅陵、馬鞍山,江西贛州,河南奕川、靈寶,湖北宜昌等地區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形成大型原油加工基地,推進大型氮肥生產基地及大型磷復肥、磷化工生產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晉北、晉中、晉東、河南、兩淮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繼續推進煤礦企業兼並重組和淘汰煤炭落后工作,支持煤礦安全改造,推動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前期工作,加快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強煤炭儲備基地建設。繼續推進大中型水電深度開發,積極推進山西朔州、大同、運城和忻州等地風電建設,支持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小水電代燃料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大電源建設支持力度,穩步推進電網建設,開展智能電網試點,發展坑口電站、促進煤電聯營,優化電源結構。四、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發揮交通區位優勢(一)加快完善鐵路網。構建完善的鐵路運輸體系,建成投產北京至石家庄至武漢、合肥至蚌埠等項目,抓好在建的杭州至長沙至昆明、合肥至福州等重大項目建設,盡早開工建設鄭州至徐州、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強化運輸組織,充分利用既有鐵路和新投產鐵路能力,加大運力傾斜確保重點物質運輸,建設大型裝、卸點,提高運輸效率。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城市建設軌道交通。(二)推進公路和水運建設。加快實施國家高速公路剩余路段建設,對部分國家高速公路擁擠路段實施擴容改造。加強國省干線公路改擴建,進一步提升國省干線公路技術等級和路面狀況。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重點實施一批縣鄉道改造工程、鄉村連通工程、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工程、安保工程等,提高農村公路的整體水平和抗災能力。支持國家公路運輸樞紐項目建設,重點推進綜合客運樞紐建設。鼓勵多種形式發展內河水運,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建設,加快實施漢江、江漢運河、湘江等高等級航道建設和荊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推進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和主要港口專業化、規模化港區建設。(三)促進民航事業全面、協調、快速發展。繼續對中部地區機場建設、航線發展給予支持。進一步強化現有干支線機場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提高航空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優化中部地區機場網絡布局,力爭完成合肥機場遷建、南陽機場改擴建、阜陽機場改擴建、運城機場航站區擴建、大同機場改擴建等在建項目,推進張家界、常德、洛陽、黃山機場改擴建工程和新建神農架、池州九華山、宜春明月山、呂梁機場在建項目,爭取開工建設武漢機場三期擴建等項目。五、推動重點地區加快發展,培育壯大經濟增長極(一)支持條件較好地區加快發展。繼續推進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都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等重點區域發展,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鼓勵和支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都陽湖城市群開展戰略合作。引導和規范新城新區建設,支持鄭(州)汁(開封)新區加快發展。指導和支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湖南湘南、湖北荊州、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合作共建產業園區。(二)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扶持力度。制定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意見,適時編制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規劃。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發展振興。繼續支持中部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繼續加大中部地區扶貧開發投入力度,加大定點扶貧、以工代販、易地扶貧工作力度。編制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促進水源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制訂對口協作工作方案,編制實施南水北調中線沿線生態帶建設規劃。做好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建設(一)全方位擴大和穩定就業。貫徹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加大積極就業政策落實力度,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完善落實鼓勵勞動者創業的扶持政策,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推進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公益性崗位等政策措施。加大職業培訓支持力度,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深入開展“就業優質服務”活動,加快健全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推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繼續開展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項目試點。指導中部地區加快推行勞動合同制度,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二)進一步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各項社會保障的擴面征繳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實現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水平和新農合人均籌資與管理水平。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完善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制度,繼續做好異地就醫結算以及醫療機構協議管理和分級管理工作。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建立健全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大力推進以公共租賃住房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支持將符合條件的城市納入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范圍。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准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以及低保標准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公益性社會化服務機構建設。做好社會救助和優撫安置工作。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完善全員人口數據庫和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信息系統,推動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努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中部地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基地和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重點改善基礎衛生基礎設施條件。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中部地區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項目、深化醫改等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在確定項目、安排資金、制定規劃時繼續給予傾斜支持,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鞏固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四)推動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和科學發展。繼續支持中部地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艱苦邊遠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進一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推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和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政策覆蓋范圍。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加快建立適應需求、開放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穩步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引導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五)進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務能力。繼續支持中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家書屋工程和城市社區閱報欄(屏)建設,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直播衛星公共服務“戶戶通”等工程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進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和跨省分布的風景名勝區規劃的編制實施,加快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編制進度。推動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示范工作。加強景區基地設施建設,推進旅游標准化試點單位建設,組織開展區域聯合宣傳促銷。七、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一)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大資金投入,大力實施節能改造、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等重點工程,支持高效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的產業化示范和推廣應用。在國家指導下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消耗在線監測體系建設試點,推進節能減排績效管理。擴大循環經濟專項資金規模,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實施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深化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城市試點等建設工作,加快實施企業和園區循環化改造。實施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推進大宗固體廢物示范基地、骨干企業建設。推動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和重點流域工業點源治理。推進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大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與改造力度,加快重點治污工程、煙氣脫硫脫硝、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強機動車減排。

(二)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動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和落實。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城鄉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指導中部地區城市群建立健全大氣聯防聯控機制,嚴格化學品環境管理,抓好危險廢物管理。推進環境監管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均等化和環境保護能力標准化建設,加強環境預警與應急體系建設。加大林業生態建設支持力度,繼續實施長江中游天然林資源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繼續推進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工作。(三)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快長江、黃河、淮河等流域綜合規劃修編工作,推進洞庭湖區綜合規劃、都陽湖區綜合規劃、漢江干流綜合規劃、梁子湖綜合規劃等重點河湖綜合規劃的審批進程。扎實開展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繼續支持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健全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治理和應急體系。加強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實現中部地區找水重大突破。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加快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繼續抓好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建設,加快南水北調中線及配套工程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繼續做好防汛抗旱能力建設,加強水文氣象、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八、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一)大力推進改革創新。推動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編制出台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實施方案與專項行動計劃。加強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省份行政區劃工作,繼續支持大中城市合理調整行政區域。加快推進大中型國有企業公司股份制改革,指導地方國有企業改革,研究解決國有企業改革歷史遺留問題,穩步推進中部地區開展廠辦大集體改革,支持解決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移交辦社會職能問題。做好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工作,創新國有林場扶貧機制。破解制約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和民間投資的制度性障礙,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推動出版傳媒企業集團化建設和上市融資等工作。加快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培育步伐,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繼續推進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探索開展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二)促進對外經濟穩步發展。推動對外貿易轉方式調結構,加快出口基地建設,提高進口便利化水平,促進對外貿易穩步發展。積極穩妥擴大教育、醫療等領域的非基礎性、非公益性服務的對外開放,修訂並實施《 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 ,增加勞動密集型項目條目,支持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外資企業向中部地區轉移。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項目管理制度,推進投資便利化。規范和促進開發區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支持具備條件的國家級、省級開發區擴區和調整區位。加大對企業“走出去”的服務支持力度。規劃和指導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推動安徽、湖北水運口岸擴大開放。研究出台支持中部地區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的有關政策。加大對國家級開發區基礎設施貸款財政貼息及資金支持力度。(三)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支持中部地區進一步健全溝通協作機制,深化合作互動,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鼓勵中部地區積極參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發展分工,進一步提升與西部地區的合作層次和水平。支持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開展區域協調發展試驗。

(責編:值班編輯、趙爽)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