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鎘超標大米源頭及流通 鎘大米如何流向餐桌?--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聚焦鎘超標大米源頭及流通 鎘大米如何流向餐桌?

2013年05月20日07:58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5月18日,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了鎘超標的8批次大米及米制品生產廠家、品牌標識。廣東主要的大米供應地之一湖南再次成為“重災區”,8個批次裡有6批次來自湖南。

  作為我國傳統的“魚米之鄉”,湖南出產的大米卻為何屢屢籠罩在重金屬污染陰雲之下?而重金屬超標大米又是如何流向餐桌的?對此,新華社記者展開了調查。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周勉

  重金屬如何“進入”大米?

  專家分析認為,這與湖南獨特的地理條件以及歷史形成的工業布局密切相關。此外,農業投入品濫用、外源性污染、養殖業污染等因素也日漸顯現。

  湖南是全國聞名的“有色金屬之鄉”,土壤中重金屬本底值本來就比較高,加上湘江流域歷來是中部地區重要的有色金屬和重化工業密集區,特別是水污染嚴重的有色冶金、化工、礦山採選等行業佔全省80%以上。

  偏重於重化工業的經濟布局使湖南重金屬污染形勢嚴峻。僅2007年,湘江流域排放的工業廢水就有5.67億噸,生活污水11.19億噸。其中重金屬含量特別高,汞、鎘、鉛、砷分別佔全國排放量的54.5%、37%、6.0%和14.1%。

  2012年底,湖南省農業廳曾在全省耕地質量工作會上披露,目前湖南省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總體已呈現出從輕度污染向重度復合型污染發展、從局部污染向區域污染發展、從城市郊區向廣大農村發展的趨勢。

  首先是污染區域分布廣。湖南省重金屬污染區域呈“一線兩片”分布,即湘江流域一線和湘西、湘南兩片。

  其次是產地污染面積大。根據初步估算,2009年全省被重金屬污染的耕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25%。

  第三是農產品產地污染重。2011年全省農用化肥施用量達到836.27萬噸,農藥使用量12.04萬噸,農用地膜使用量7.59萬噸,而主要作物對氮磷鉀等化肥的當季利用率分別隻有30%、25.9%和36.7%,農藥利用率也僅為30%左右,地膜回收率不足85%,這意味著每年將有167.34萬噸化肥(折純)、8.43萬噸農藥、1.14萬噸地膜殘留土壤造成污染,而農用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時間長達20年之久。

  湖南省一家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介紹說,當前我國農業投入品的過度使用已成泛濫趨勢,不少化肥和農藥其本身就含有重金屬成分,它們會讓土壤內有機質含量降低,破壞土壤的自我調節功能。

  一些磷肥鉀肥和復合肥被施入土壤后,能夠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重金屬,即便是有機肥料也難逃重金屬污染。而在一些小規模的養殖場,人們常常在豬、雞等農畜的飼料中添加含砷制劑或硫酸銅,因為這種重金屬可以殺死豬體內的寄生虫,促進牲畜生長,甚至可能“讓豬肉的顏色變得更紅潤”。

  鎘大米如何流向餐桌?

  種植環節,未對土地用途進行劃分﹔抽檢環節,中小米廠抽檢如同“牛欄關貓”,重金屬含量長期以來沒有被列入糧食常規檢測項目,部分企業雖可抽檢但卻不公布,也沒有公信力。

  “什麼叫重金屬超標?我們沒有聽說過。”這是今年2月底媒體曝出湖南大米鎘超標時,記者在田間隨機採訪一名農民時,他的回答。

  實際上,在種植環節,由於“增產壓力”,我國不少地方根本未對土地用途進行劃分。直到鎘超標事件導致農民手上的糧食賣不出去時,無辜的農民仍一臉茫然。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沙嶺村糧農李旭芳對記者說,從來沒有人告知他們,自己的田是否還適合種植農作物。

  而數量眾多的中小米廠的存在,使得即使嚴格抽檢,也隻能形成“牛欄關貓”的局面。離李旭芳家不到兩公裡,就是湖南省最大的民間米市——蘭溪米市。大大小小200多家米廠,每年生產出超過200萬噸的大米。山嶺米業廠長趙漢才介紹,盡管益陽市每年對各廠進行兩次抽檢,但每次抽檢的樣品隻有五六斤左右。

  “幾百家米廠,你不可能管得過來。超標的大米也沒有封存,放一放,最后還是會被米廠賣出去。隻要上了車,路上就不會再有檢測。”趙漢才說。

  此外,重金屬含量長期以來也沒有被列入糧食常規檢測項目。飛雪米業公司是株洲市最大的一家大米加工企業,該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企業沒有檢測重金屬的能力,對大米隻進行分份、雜質、黃粒米、碎米等普通指標的檢測。今年媒體報道出湖南大米鎘超標后,他們才按要求送檢了一批大米進行重金屬檢測。

  而一些有檢測能力的大型企業,不僅能檢測大米是否超標,還能具體掌握污染區域。但這些數據,大都“僅供內部參考”。

  湘潭縣君宜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前段時間對公司方圓35公裡以內的區域進行了摸底調查,污染面積與未污染面積之比大概在1:6左右。“但我們不能擅自公布具體受到污染的是哪些區域。”該公司辦公室主任陳益民說。

  “汞含量為0.008mg?kg,鎘未檢出,無機砷含量為0.115mg?kg,檢測結論均為‘合格’”——湖南漢壽縣軍山鋪鎮宏德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彭潤初翻出一份2012年5月漢壽縣質量監督檢驗及計量檢定所出具的早?大米檢驗報告。然而,盡管手握重金屬檢測合格報告,但由於缺乏權威部門全面准確的數據,這份報告的可信度卻大打折扣。 (據新華社電)

  哥有話說

  公開透明

  才能消除恐慌

  距2月被曝上萬噸重金屬超標大米流入廣東之后,湖南大米再次“中槍”,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5月18日公布的鎘含量抽檢結果顯示,超標的8個批次問題大米和米制品中,湖南佔了6個。

  事發已過24小時,仍未見湖南有關部門的任何回應。實際上,今年2月被曝出上萬噸重金屬超標大米流入廣東后,記者就曾多次致電湖南省食安辦,得到的答復是“我們正在對事實進行核實,一有結果立刻向社會公布”。可令人遺憾的是,最后的結果竟是以“再次被曝光”的方式向社會公布。

  “大米重金屬超標”在湖南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不管是政府相關部門,還是基層糧農和糧食企業,都已經對這一事實有所認識。然而,“具體情況其實早就掌握,只是不能公布”﹔“原本打算拖下去,等風頭過了就沒人關注了”等等說法,通過各種途徑傳到記者耳中。

  或許官方考慮是,一旦公布實情,將引起更大的恐慌。這樣的想法不合邏輯。當消費者不知道自己吃進肚裡的東西是否有毒,當糧農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是否能賣出去,當企業不知道自己不能收糧賣糧的日子何時是個盡頭,還有什麼樣的恐慌,能比不知道為何恐慌更可怕?

  事實証明,視而不見、自欺欺人的鴕鳥心態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面對公眾對鎘超標大米的追問,有關部門為何不能及時、公開、透明地回應輿論質疑?為何不能把一些不應該成為秘密的“秘密”晒到陽光下,大膽地接受老百姓的檢驗? e哥認為,一切恐慌隻能在公開透明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煙消雲散。

  (據新華社電 記者周勉)

(責編:聶叢笑、喬雪峰)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