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鎮化需要不斷強化產業支撐
城鎮化與工業化,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城鎮化需要產業發展來充實,通過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和創業,同時城鎮化也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在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由於很好地協調了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實現了現代化。相反,在拉美一些國家,還有東南亞一些國家,現代化進程出現反復甚至停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鎮化過程中產業發展沒能跟進,企業結構不合理,就業創業問題解決不好,出現了城市貧民窟等社會問題。這正反兩方面的情況,值得我們深思。推進城鎮化,應當堅持城市發展與產業成長“兩手抓”,把城鎮化與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創業結合起來。
我國的工業化尚未完成,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美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提出了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最近國際上又在熱議“第三次工業革命”,其基本特征是新一代互聯網和可再生能源結合,以數字化制造、新型材料應用等為方向。我們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用更廣闊的國際視野,順應世界科技產業變革的新趨勢,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同時應當看到,我國傳統產業在國際上具備相當的競爭優勢,要注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要引導產業向城市和園區集中,促進企業集聚發展。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那是對中國特色工業化的一種探索,對推進工業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模式今天已經走不下去了,需要集中布局、集聚發展,這也是大家已經形成的共識。
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密切相關,城鎮化創造了大量需求,服務業也就起來了。傳統農業自給自足,而城市生產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服務。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的集聚、生活方式的變革、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會擴大生活性服務業需求;城市生產要素的配置、三次產業的聯動、社會分工的細化,也會擴大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就第二產業而言,隨著工業結構優化升級、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相應會減少一些就業。而服務業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信息化,但由於其自身特點,個性化要求非常高,發展的種類多、空間大,會大大增加勞動力就業。服務業是城鎮就業最大的容納器,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子也反映了這一點。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值和就業比重都在70%~80%以上,已經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比如,歐洲等發達國家在醫療服務方面的支出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美國高達17.6%。我國目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隻有43%,就業比重隻有36%,醫療服務支出比重約5%,發展的潛力很大。還要看到,我國目前有1.7億老齡人口,社會呈老齡化趨勢,發展老齡服務和醫療服務,能夠形成一個就業容量很大的產業。我們要把推進城鎮化與繁榮服務業結合起來,加強政策引導和體制機制創新,充分挖掘和釋放其中蘊含的發展潛力。
四、保障糧食安全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
我國的城鎮化,是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的城鎮化。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任何時候都要立足自己解決糧食問題,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這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也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即使未來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5%~70%左右,還會有幾億人口在農村生產生活。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面臨的巨大挑戰和重大問題。沒有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農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城鎮的繁榮與發展。縱觀世界發展史,一些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曾因一度忽視農業、農村和農民,付出了慘痛代價。因此,絕不能以犧牲農業和糧食來推動工業化、城鎮化,這是必須始終堅持的。要算大賬的話,推進城鎮化是有利於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河南同志給了一個數據,全省農村人均建設用地248平方米,遠高於城鎮人均建設用地100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從理論上講,城鎮化可以大量節省建設用地,但實際操作並不那麼簡單,因為土地調整客觀上存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協調與匹配問題,需要創造必要的政策和體制條件。對此,在“三化”協調推進中要認真加以對待。
我國糧食生產雖然已實現“八連增”,但今后一個時期,隨著人口增加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糧食的需求仍將呈剛性增長,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解決糧食問題,根本上要靠科技和農業現代化。我們應著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因地制宜用現代技術支撐農業、現代設施裝備農業、現代組織方式經營農業,保障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牢牢把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耕地是關鍵。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這項基本國策。必須切實處理好建設佔地和耕地保護的關系,這個問題必須認真對待,以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