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准定位適銷對路
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廣西人才招聘會的現場,廣西外國語大學的2013屆畢業生於俞芝告訴記者,在出去求職之前,她對自己求職挺有信心:“我的想法很簡單,要求不高,隻想在廣西找一份‘合胃口’的工作——和我學的國際貿易專業對口就可以了。”
到了現場,她才感到現實和理想有很大差距,“這裡的大多數企業僅提供2∼3個崗位,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對工作經驗和外貌身高還有規定,我和幾個同學轉了好久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小於認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偏高”。
“面試了一上午,來詢問的畢業生不少,但是感到符合我們要求的人才比較少。”在招聘會現場,某雜志社相關負責人郭先生告訴記者,隨著雜志社的發展和定位的提升,每年招聘標准也在相應提升。從企業要求來說,大部分來求職的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兼具的人才稀缺﹔多數應屆求職者缺乏對市場和自身的了解,定位不清,造成供求脫節。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畢業生“適銷不對路”的原因,與目前高校培養學生的模式不夠科學有關。“大學培養機制要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相對應,要和市場接軌,我稱之為‘訂單式生產’。在國外,應用技術型大學特別多,這樣的畢業生一到工廠就能上手。”楊宜勇認為,可以效仿國外學校,及時跟蹤、公布每個專業的就業率、起薪,信息透明對大學招生、吸引人才都有好處。“學校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合理增減和調整課程。”他說。(邱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