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升困難,源於政府購買服務的不穩定性
一方面社工渴望擁有一個“有盼頭”的未來,另一方面,能為資深社工提供的晉升、發展空間又極為有限。張偉告訴記者,能做到項目負責人崗位的社工只是鳳毛麟角,因為項目資源本身就很有限。
廣州啟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干事李森指出,項目資源的局限性,主要源於政府購買服務的不穩定性,“今年或者近3年簽了一個服務項目,可能合約期滿后,換了一個領導,就不再做這個項目了”。
廣東是全國率先提出“小政府、大社會”主張的省份,也是全國政府購買服務領域的“排頭兵”,無論是購買服務的范圍,還是購買資金在全國都處於領先位置。即便如此,“不穩定感”還是彌漫在社工機構之中。
實際上,這種擔憂並非毫無來由,社工服務的“不穩定性”已經令東部沿海某經濟發達城市A市的社工機構“吃了虧”。
該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A市民政部門以“公益創投”形式向社會組織購買“有創意的公益服務”。該機構申報的社區特殊家庭青少年矯治項目受到青睞,為120名社區特殊家庭青年提供了為期一年的、卓有成效的服務,並得到財政支持數十萬元。
而今年,根據民政部門的要求,申報項目要有“創新”,去年的項目不能再次申報。由於找不到願意“接盤”的愛心企業資助,社會效益極佳的特殊青少年矯治項目不得不面臨停擺。社工們也不得不中斷已有的經驗累積,而去迎合出資方的要求,從事另一項“創新”服務。
“這對社工專業性成長沒有好處,但這就是現實狀況。”這位負責人雖然看好特殊青少年群體的矯治工作,但因缺少經費,她不得不將工作重心轉移。她開始擔心,下一年再“創新”什麼,“我們的服務對象就這幾類人群,每年創新一類,最終隻會導致每一類都不精、不專,專業性的提升需要無數經驗的累積”。
記者查詢發現,從中央到地方,對於“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文件大多不具有強制性,目前仍處於“鼓勵”階段。一些已經開始嘗試購買服務的地方政府,也並沒有出台文件規定具體哪幾類社會服務應當或者建議由專業社會組織承擔。
這就很容易令人產生“換一任領導,換一個思路”的猜想。
庄婷婷從上任伊始,就接手“青年地帶”工作,這項工作被海珠區團委在正式文件中列為長期堅持的重點工作之一,歷經4次團區委書記“人事更迭”,仍未放棄。如今,“青年地帶”遍布海珠區的各大社區、學校,從最初的沒錢、沒人、沒陣地,到現在的“樣樣全有”,致力於為6歲至30歲青少年及其家長提供心理輔導、個案咨詢、社區公民教育、維權等服務。
即便如此,庄婷婷也有擔憂,“錢畢竟是財政給的,最近3年是保住了,3年后什麼情況誰也無法預計”。她分析,3年后,她本人可能已經轉崗,下一任團委書記可能依然非常重視“青年地帶”工作,但錢能不能批下來、能否有漲幅或維持現狀,都是個未知數,“牽扯的部門太多,我們自己也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