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存量,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是破解金融業主要問題的關鍵,也是調結構的重要推動力。而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其實質就是要通過價格杠杆的調節功能實現資源的配置。據此,推進利率、匯率改革迫在眉睫。
王文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6%,仍在7.5%的年度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之上。這基本上消除了關於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也為推進“調結構、促改革”提供了更大回旋空間。在“宏觀政策穩住、微觀政策放活、社會政策托底”的調控取向下,下半年金融業的動向備受關注。
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許多難題和風險,未來經濟增速放緩的可能性還會加大,但下半年不太可能有刺激政策出台。也就是說,在決策層對經濟減速下行容忍度提高的前提下,“穩增長”的緊迫性事實上已經讓位於“調結構”和“促改革”。顯然,“調結構”和“促改革”是一個更利長遠之策,因為這可以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自我調節的作用,增強經濟發展活力,促進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盤活存量、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是破解金融業主要問題的關鍵
結構調整從哪裡入手?全球通行的做法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從而拉動經濟增長。但要在結構調整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唯有深化改革激發活力才是長遠之策。今年以來,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改革穩步推進:4月24日,國務院第一批取消71項行政審批事項﹔5月6日,第二批取消和下放62項行政審批事項﹔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項行政審批事項。3個月內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165項,是“釋放改革紅利”的重要舉措。
5月底,國務院批轉《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加快推進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領域改革,積極推動民生保障、城鎮化和統籌城鄉相關改革的具體工作部署。在“營改增”試點范圍於8月1日正式從12省份擴至全國后,金融改革將成為下半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頭戲”。當前,如果深入分析中國經濟金融領域的現實難題,便可理出近期金融改革的大致脈絡來。
央行數據顯示,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在3月末跨過100萬億元大關、達103.61萬億元之后,4至6月分別為103.26萬億元、104.21萬億元、105.45萬億元,今年上半年GDP為24.8萬億元,貨幣存量與GDP之比高企。而在2008年底,M2余額為47.5萬億元,GDP為31.4萬億元。
主要原因在於,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迅速啟動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並在2009年、2010年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快速飆升,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規模和能力“大躍進”。貨幣信貸快速增長,但並未有效刺激經濟增長,表明資金使用效率不高,且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沒有流入實體經濟。這不僅帶來了地方債務膨脹、影子銀行等風險隱患,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物價和資產價格上漲,還因為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兩高一剩”(即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等領域而加劇了結構問題。
這就是說,盤活存量,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是破解金融業主要問題的關鍵,也是調結構的重要推動力。而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其實質就是要通過價格杠杆的調節功能實現資源的配置。據此,推進利率、匯率改革迫在眉睫。
利率市場化的重點
將繼續集中於存款
實際上,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走過了一段長長的征途。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本著“先貸款、后存款”,“先短期、后長期”,“貸款下限、存款上限”的改革思路,央行漸次放開了對利率的管制,並逐步培養起了基於金融市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
近幾年來,央行在談及利率、匯率改革時一貫的表述就是“穩步推進”,但步伐太“穩”,以至於市場也難以感知明顯變化。2012年1月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后不久,央行行長周小川首次公開表示,“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基本具備”,“改革方案正在討論設計之中”。直到2012年6月和7月,央行在宣布下調存貸款基准利率同時,決定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准利率的1.1倍,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准利率的0.8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截至目前,仍然存在的利率管制主要集中於人民幣存款業務。存款實行上限管理。未來,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重點將繼續集中於存款,即存款利率上浮范圍擴大直至完全取消。
前不久出台的國務院“金十條”,對利率改革有這樣的表述:“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金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從優化配置資源的緊迫性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如箭在弦。
近期利率市場化的動作或許包括:放開貼現利率管制﹔放鬆農信社目前貸款利率2.3倍的上限﹔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可能取消﹔金融機構有望嘗試發行同業存單和大額可轉讓存單,存款利率市場化將擇機穩步推進。這也表明,利率市場化不可能一步到位,隻能是循序漸進,即“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
完全利率市場化,不僅僅是存貸款利率的自由浮動,其本質上是金融領域一場極其重大的整體性變革,涉及到金融監管、銀行公司治理、市場競爭淘汰機制、存款人利益保護和金融創新制度安排等多方面。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為了配合利率市場化的順利推進,商業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即將啟動。實際上,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方案在2008年下半年就已基本成熟,只是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而中斷。在今年底之前,或許將設立一個非公司類專門機構,管理由投保金融機構繳納的存款保險費,以切實保護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資產証券化也是“盤活存量”的一個重要通道。從阿裡巴巴小額信貸資產証券化產品登陸深交所看,已經走過近10年光景的信貸資產証券化業務將在更大范圍內重啟,不僅可以盤活大量存量資產,還可以活躍資本市場,為中小企業帶來更多融資機會。
匯率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是“硬骨頭”
匯率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是近幾年來金融改革的“硬骨頭”,並且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難以有明顯的進展。一方面,上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影響,人民幣呈現快速升值勢頭,未來仍存在升值壓力,而6月份我國進、出口數據雙雙“遇冷”,為16個月來首次負增長,並且商務部表示“下半年外貿形勢可能比上半年還要趨緊”。在這種形勢下,貿然重啟匯改,擴大匯率波動區間,增強匯率彈性,或將給外貿企業帶來更大的打擊,在外需進一步萎縮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前景不容樂觀。
另一方面,當前全球量化寬鬆政策競相加碼,歐盟、澳大利亞、印度、韓國、越南等國掀起了新一輪降息潮,全球流動性泛濫加劇。此時如果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勢必增加跨境資本進入中國的套利機會,“熱錢”大進大出,將嚴重沖擊金融市場,“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也難有穩定的金融環境。
在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本項目交易分類標准(七大類40項),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部分可兌換的項目為17項,基本可兌換8項,完全可兌換5項,粗略算來佔全部交易項目的75%。而在股票、債券、衍生工具、跨境信貸等跨境資本流動規模大的資本項目還有相當多的管制。但這是我國金融業乃至實體經濟的一道防火牆,在國內金融業的基礎性工作還沒完全夯實之前,逐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更加符合中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