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是正常市場管理
處罰違規企業是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正當行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過去我國對外資是超國民待遇,現在是國民待遇。市場經濟對每個企業都是公平的,外企在獲得國民待遇時也得承擔國民責任。國內企業不可以壟斷,不可以進行商業賄賂,外企也不能,隻有這樣才能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才能保護消費者利益。
受處罰的外企也自知理虧,罰單發出后,雅培、合生元、多美滋、美贊臣等涉事企業紛紛回應,表示將接受發改委的處罰,不進行抗辯。
“那些從市場經濟國家來華投資的企業更應該懂得如何遵守市場規則。”白明指出。然而,事實上,部分外企“利”字當頭,屢屢做出違規之舉:有韓國企業在液晶面板產品方面壟斷價格﹔麥當勞被曝光不規范生產食品﹔豐田汽車在中美執行兩個召回標准﹔有些企業想盡辦法偷漏稅,稅務部門估計每年外企避稅稅款達300億元。
在對外企的處罰上,我國一直比較慎重。曾有調查顯示,25%的被調查者認為外企“被慣壞了”,有64.48%的被調查者認為“我國法律處罰不嚴,違法成本低”。大家普遍認為,應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懲罰,對待外企和國內企業應一視同仁。
規范環境有利外資發展
專家指出,我國規范外資是淨化市場環境,更有利於引進外資,讓外資更好發展。經濟法專家盛杰民表示,從執法理念上講,中國反壟斷法禁止的是市場壟斷行為,而不是反對壟斷企業本身,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美國反壟斷法規的先進理念。
在規范企業行為上,中國對內外資企業要求是一樣的。“中國反壟斷執法對內外資企業是一視同仁的,它不僅不會影響投資和經營環境,相反,會使環境更加優化,這是促進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舉。”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
對於“重點針對外資企業進行調查”的說法,商務部稱其毫無根據。沈丹陽表示,絕大多數在華投資的外商企業守法意識高,能夠依法經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同時強調,遵紀守法是每個企業應盡的責任,無論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一旦觸犯中國法律,都將受到法律制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一系列對外企處罰事件並不表示中國將改變引資政策。白明表示,中國吸引外資的政策不會改變,其中即使有調整,也是調向更加公平、平等,對外企沒有任何歧視。(記者 羅 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