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面對收編壓力,第三方支付平台路在何方

楊杰

2013年08月30日09: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面對收編壓力,第三方支付平台路在何方

  “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寶將停止所有線下POS(也即消費時俗稱的刷卡機)業務。”8月27日,支付寶官方微博的聲明有些突然。

  業內有猜測認為,支付寶此舉是迫於銀聯的壓力。在今年7月召開的董事會上,銀聯提出了《關於進一步規范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交易維護成員銀行和銀聯權益的議案》,要求2013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非金融機構線下銀聯卡交易業務遷移,統一上送銀聯轉接﹔2014年7月1日前,實現非金融機構互聯網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

  銀聯這一被視為強制“收編”的行為引來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滿。有不願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負責人告訴記者,銀聯的這一做法違背了市場自由競爭的原則,可能會釀成整個行業的倒退。

  支付寶的難言之隱

  “我們已在市場上投放了1萬台POS機。”支付寶公關總監張道生強調,線下支付是支付寶十分重視的領域,“加上日常維護成本,可以肯定的是,現有的投入是一筆龐大的數字。”雖然張道生不願意透露支付寶為線下POS業務已投入了多少資金,但從去年3月發布的物流POS戰略中,可以看出支付寶當初的野心。

  2012年3月19日,支付寶啟動物流POS戰略,宣布推出物流POS支付方案,並為此投入5億元。

  這是支付寶首次重兵布局線下支付。耐人尋味的是,支付寶副總裁樊治銘在當時曾說,“不搶銀聯和銀行的生意,支付寶物流POS支付業務隻圍繞電商而展開”。

  “在中國,COD(貨到付款)支付方式一直備受網購新手和大額網購的用戶所喜愛,特別是在B2C市場,近70%的交易都通過COD完成。”張道生解釋了公司涉足線下POS業務的原因,“面對大量的用戶需求,市場上提供的COD支付應用卻不盡成熟,主要表現在配送收銀時,不能實現配送簽收信息的同步傳送。”在該方案下,刷卡收銀、取件和簽收錄入等功能,配送員都可以通過一個支付寶POS終端完成,而且刷卡收單后,還可以實現資金快速轉賬到電商和物流商的支付寶賬戶。

  當時信心滿滿的支付寶沒有想到,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其線下POS業務就不幸“夭折”。支付寶拒絕回應官方微博中提到的“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的具體所指。但也有分析認為,支付寶關閉線下POS業務並非只是迫於銀聯的壓力,還與其自身經營戰略調整及利益得失計算有關。

  “線下POS業務已經沒有什麼‘油水’”。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支付與結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為志認為,支付寶停掉線下POS業務是因為沒有經濟利益可圖。

  張為志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線下POS支付領域的市場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其中最大的主體就是銀聯商務。此外,面對網銀的強有力沖擊,POS業務大量被擠兌。此情此景,支付寶想要在線下POS業務中分得一杯羹似乎並不容易。

  銀聯的介入

  對於“收編”第三方支付的原因,銀聯在文件中稱:“在多頭連接方式下,非金融機構普遍繞開銀聯網絡,採取各種不合規手段開展業務,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成員銀行的利益。”

  這份文件來自去年12月銀聯印發的《關於規范與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業務合作的函》(簡稱“17號文”),這一銀聯內部文件還指出,“據調研,在銀聯卡線上支付業務中,非金融機構向主要成員銀行支付的實際手續費費率平均僅為0.1%左右,大大低於銀聯網絡內0.3%~0.55%的價格水平。”

  此前,有分析人士算了一筆賬:如果按銀聯所指出的0.3%~0.55%下限0.3%計算,與支付公司向銀行支付的手續費費率0.1%相比,多出0.2%。按線下銀聯POS機刷卡費率1%來計算,根據央行規定,每筆刷卡的手續費由發卡行、收單行、銀聯按“7︰2︰1”分成,銀聯獲得的收益是0.1%。銀行新增收益0.2%與銀聯收益0.1%相加,共計新增收益約0.3%。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公司新增加的成本為0.3%。

  有第三方支付機構預測2014年第三方支付機構網上支付總交易額將達8萬億元,以此計算,付出的成本達到240多億元。

  “第三方支付向商戶收取的平均費率也就是0.3%,如果新增0.3%的成本,支付公司要麼虧損,要麼提高向商戶收取的費率。”一家支付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

  7月初央行下發的《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中,並未要求相關支付業務經過銀聯,在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看來,這是默許了在收單業務中的支付結算可以繞過銀聯。銀聯現在“橫插一腳”被指壟斷,打破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與央行政策背道而馳。但有銀聯人士表示,央行《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發卡銀行的前提是,“發卡銀行遵守與相關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協議約定”,意味著使用“銀聯”品牌的企業,需要遵守銀聯的規定。因此,銀聯出台的上述文件並不與央行政策沖突。

  “風險防范是非金融機構規范工作的重要出發點之一。”銀聯方面表示,已經發現部分非金融機構在開展銀聯卡業務過程中,在直接與商業銀行建立連接的同時,存在變造交易類型等違規情況,導致商業銀行無法准確識別交易場景和客戶真實交易行為,難以有效實施風險管控,容易掩蓋偽卡欺詐、網絡欺詐、洗錢套現等風險隱患。此外,部分非金融機構在業務開展過程中通過截磁截密、私自留存持卡人敏感信息,也讓持卡人的賬戶信息安全受到威脅。

  對於“收編”一事,銀行的態度也十分曖昧。一位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方面,如果銀聯一家獨大,銀行將失去議價權利,變得被動﹔另一方面,又需要與這一銀行卡聯合組織保持良好的關系。而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既怕它們做大搶了自己的生意﹔又要依賴其帶來的巨大交易量和人氣。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未來之路

  易觀數據顯示,2012年支付寶、財付通、銀聯網上支付分別以46.6%、20.9%和11.9%的市場份額佔據線上支付市場前三位。而線下支付的“老大”一直是銀聯。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第三方支付”線上盈利模式主要來源於4部分,收單手續費、備份金利息、預付卡和平台建立帶來潛在收益。收單業務按交易量的0.08%~0.22%收取手續費﹔預付卡作為一種輔助性貨幣,提前鎖定未來收入,消費者獲得一定返利﹔存在第三方公司的備付金能獲取利息收入﹔平台公司初期以盈利為目的,其注重客戶積累、客戶需求、客戶粘性等指標,目的就是實現平台潛在價值的提升。

  “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支付與結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為志告訴記者。這一點得到企業和專家的一致認可。而眾多孱弱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面對強大的金融機構,未來之路在何方?

  西南財經大學退休教授、中國支付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張寬海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銀聯作為一家股份制金融機構,沒有權力強制“收編”第三方支付機構。

  “如果說第三方支付機構像銀聯說的那樣,存在違規和安全風險,那應該由央行等管理部門來處理。”在張寬海看來,銀聯存在“越位”行為,有意形成壟斷。

  張寬海認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興起不是偶然,而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第三方支付平台一出現,就有人認為是搶了傳統金融業的飯碗。其實並不是這樣,它們的出現解決了傳統金融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服務。”

  由最初的存在合法性遭到質疑,到如今拿到200多張牌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發展步履維艱。“它們一直在夾縫中生存,我了解到90%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都處於虧損狀態。”張寬海說,“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的都是先驅者和佼佼者。”

  張寬海並不認為銀聯的“收編”大業能夠實現。“在國外,像Visa、Master等支付體系都是充分競爭的。我相信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總能找到市場需求,找到生存空間。如今,沒人能說‘不准’,要讓‘市場’說話。”

  記者了解到,目前支付寶正在籌備停止線下POS業務的善后工作。“這塊業務將交給一兩家銀行接手。”支付寶負責人表示,“已經和銀行談得差不多了。”對原有合作商戶會妥善處理,不會影響商戶的正常業務。

  本報北京8月29日電

(責編:郝帥、劉陽)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