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審計長劉家義講述審計秘聞:劉志軍落馬源於對高鐵的審計

姚冬琴

2013年10月29日04:02    來源: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fm

  ●劉志軍落馬源於對高鐵的跟蹤審計

  ●對政府債務來一次徹底的摸底

  ●中國審計模式推動聯合國改革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姚冬琴|北京報道

  社會輿論認為他“低調”,同事反映他“嚴格、務實”,師友評價他“廉潔”,而他最贊同家人對他的評價——“忠誠”。他是劉家義,中國審計署審計長,2013年接任世界審計組織主席。

  9月17日,劉家義出現在央視《對話》節目錄制現場,對大家一抱拳,一口“川普”,迎來一片掌聲。在隨后近3個小時的節目錄制中,記者在現場,全程直擊劉家義最真實的“審計表情”、最生動的“審計語言”。

  他是“審計老兵”,見証了審計署自1983年成立以來的全過程,但公眾熟悉他、熟悉審計署,更多的是從那些大案要案開始。從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王益,到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這些案件的查處都是發端於審計領域。

  盡管審計署不是專門查腐敗案件的部門,但事實上它在“反腐風暴”中扮演的是披荊斬棘的角色,也為它贏得了民間如潮的掌聲。

  “單純用經濟數據來講的話,這些年在審計署層面,通過我們的審計工作,促進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2000多億元,推動完善制度1800多項。與此相關的,揭露出重大的違法違規和經濟案件,移交給紀檢監察、司法機關立案查處的1000多件。在審計署層面查出的這1000多件,基本都是大案要案。”劉家義說。

  今年是審計署成立30周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視察審計署時表示:審計是我們國家監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利益的“捍衛者”、公共資金的“守護者”、反腐的“利劍”、權力監督的“緊箍咒”、深化改革的“催化劑”。

  今年也是世界審計組織成立60周年,在10月22日北京召開的世界審計組織第21屆大會上,劉家義接任世界審計組織主席。

  劉家義如何帶領審計署,成功擔綱這樣的重要角色?

p-27

本刊記者 肖翊|攝

  劉志軍案件上報前

  審計長沉默了一個小時

  2011年,提出“鐵路跨越式發展”、被稱為“中國高鐵之父”的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被免職。今年7月,法院作出一審宣判,數罪並罰,決定對劉志軍執行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劉志軍的落馬,正是栽在了他大力推動的高鐵建設上。該案浮出水面,源於審計署對高鐵建設的跟蹤審計。

  “所謂跟蹤審計,是高鐵邊建設,我們邊審計,一段時間審計一次。審計是非常光明正大的,並不是悄悄進行的。按照《審計法》規定,我們要審計某個單位,事先要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開審計前見面會,然后再開展相關審計工作。”劉家義介紹說。

  從事后審計到全過程跟蹤審計,也是中國審計理念和審計方法的一個重大變化。2009年,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的審計報告中首次出現了“跟蹤審計”的概念,當年即對高鐵建設、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事項進行了跟蹤審計。跟蹤審計是為了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妥善處置,避免損失。

  “在對高鐵建設的跟蹤審計中,審計到一家國有施工企業時發現,它把一筆款項匯給了一個第三方,當時審計人員就覺得奇怪:一家國有企業,從鐵道部承包工程,怎麼還要給第三方錢,而且這個第三方還是一個個體老板?”劉家義回憶,當時這種情況引起審計人員高度關注,調查發現該個體老板收的是項目介紹費,也就是中介費。國有企業從鐵道部拿項目,為什麼還要交中介費?審計人員順著這個線索往下查,女商人丁書苗浮出水面。

  劉家義說,上述國有企業后來給審計部門提交了整改報告,說這筆款項已經退回來了。但審計人員又發現,該國有企業是拿另外的錢去補充這筆款項,造了個假。“為什麼造假?因為他們怕這個事情說出來以后,影響它以后再從鐵道部拿工程。”

  事件的態勢已經升級,調查發現,這不是一起普通的腐敗案,作為原鐵道部最高長官的劉志軍可能牽扯其中。

  “但是,作為審計人員,法律把這個職責交給你,黨和人民把這個職責交給你,那麼,無論是誰,我們一旦發現問題,都要一查到底。”劉家義說。

  按照法律職權,高鐵審計查到丁書苗這裡,已經不能對她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審計署隨即將有關情況移送相關部門。相關部門順著線索深查下去,就發現丁書苗與劉志軍直接相連,案件大白於天下。

  “審計機關不是專門查腐敗案件的部門,它的職責是監督,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有問題沒問題,都要審計。在審計過程中,發現重大違法違紀和經濟犯罪案件的線索。在審計部門的職權范圍之內,沒有查出來,查出來沒有如實報告,報告了沒有依法處理,不僅是工作上的嚴重失職,而且在客觀上起到了‘包庇犯罪’的作用。”劉家義說。

  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王益受賄案,也來源於審計部門提供的線索。審計署在對國家開發銀行的審計中發現,2003年5月,該行違規向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放3億元貸款,開發區管委會以“融資獎”的名義,向幫助其聯系貸款的公司發放1625萬元。審計署將此案件線索移送有關部門立案偵查,最終發現王益等人從中收受賄賂1000余萬元。王益於2010年4月,以受賄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劉家義說,一些領導干部最終陷入腐敗案件,會令他感到憤怒,因為這些人手握黨和人民交付的權力,承擔著更高的期望。

  “劉志軍、王益,都跟我很熟。在劉志軍這個案子上,那一天,我要在審計報告上簽上我的名字,這就意味著,要將案件報送相關部門,立案偵查。我在辦公室沉默了將近一個小時。”劉家義說,他的糾結來源於三個方面,“第一,審計部門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時不我待﹔第二,與經濟社會發展有關的制度建設,需要完善﹔第三,黨的領導干部出現一點問題,都是對我們黨的形象的損害。”

p-29

  審計署不是“萬能署”

  “審計風暴不能是常態”

  包括劉志軍案、王益案在內,審計部門在加強干部監督管理、揭露和懲治腐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12月,《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公布,規定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應當依法接受審計監督,可以在領導干部任職期間進行任中經濟責任審計,也可以在領導干部不再擔任所任職務時進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

  2012年12月,劉家義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披露,2012年1—11月,共審計領導干部2萬多人,其中省部級31人﹔查出領導干部負有直接責任的違規問題金額170多億元,280多人被移送紀檢監察等部門處理。

  審計部門掀起的“反腐風暴”一直被民眾寄予厚望。對此,劉家義指出,老百姓最盼望的是風調雨順,而不是狂風暴雨。如果風調雨順成為常態,成為法制,在一個法治社會,在一個常態的狀況下,就不一定需要風暴。“‘風暴’是某個特殊階段的特殊手段,推動制度建設,靠制度堵住財政資金漏洞,少出問題,最好不出問題,才是審計的最終目的。從我國審計的發展進程看,當‘審計風暴’成為一種常態后,就必須從推進制度健全完善層面尋找突破,更加有效地發揮審計監督的建設性作用,從更深層次回應‘審計風暴’之后社會公眾對於加強審計監督的關注和期待。”

  審計的職責,不僅是揭露問題、糾正問題,還要有針對性地提出審計的對策和建議。就反腐而言,審計揪出貪腐官員固然重要,更關鍵的是要用審計成果來倒逼體制、機制的改革,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是審計署特約審計員,對審計制度有深入了解。在王雍君看來,審計是清除腐敗的強大力量,但審計署不是“萬能署”,必須在強化審計的同時,加強相關制度的建設。“制度建設重在防火,而現在很多工作是在救火,防火勝於救火。首先要建立預防腐敗的制度和程序﹔另外,可以從會計制度著手,如果能對每筆公款進行實時監督,通過會計能夠更快地對資金進行追蹤,審計工作就不會那麼累。”

  近年來,“老虎”屢打屢現,除了可以用“反腐大網越收越緊”來解釋,同時也反映出反腐形勢的嚴峻。如何讓民眾對反腐有信心的同時,還要多一份耐心?

  劉家義說:“當前社會發展有三個關鍵詞:反腐、改革、發展。反腐、改革是兩個輪子,支撐發展這輛車。任何一個輪子偏了,車都要翻,就沒有發展。僅靠反腐是不行的,也需要改革,包括體制、機制的改革,就像習總書記說的,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p-30

  審計長遭遇“鴻門宴”

  當了五年多的審計長,摸了那麼多“老虎”屁股,遭遇“鴻門宴”、與說情者周旋,對劉家義來說是難免的。不過,“現在找我的人越來越少了”。置身高位,又是在“風暴口”的部門,劉家義有怎樣的處世哲學?

  時光回到30年前,1983年9月15日,審計署正式成立,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之一。之后兩年,全國縣級以上政府普遍建立了審計機關。劉家義就在1984年進入四川省審計廳,擔任二處副處長。1996年,40歲的他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副審計長。

  風頭正勁的劉家義卻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媒體報道他每次因私回四川成都,都悄無聲息。以至於2001年母校西南財經大學50周年校慶,他就住在外面,校方竟毫不知情。五年后的又一次校慶,他的老師、著名財政學專家劉邦馳好不容易勸他參加,他卻仍要求校慶不要有他的事跡介紹。

  面對別人邀約,劉家義甚至顯得有點“不近人情”。“出來吃飯是例外,不出來吃飯是原則。”劉家義說,破例往往是為了遠道而來的老師、師兄弟,找一個地方或者到家裡去吃飯,自掏腰包買單。師友深感他的低調與廉潔。

  為了防止有些飯局變成替人求情的“鴻門宴”,劉家義自備了兩個問題作為擋箭牌:“你認為值不值得跟我說?你覺得他應不應該這樣做?”往往能問得對方啞口無言。

  “如果接到電話談某個審計項目,我馬上說,我知道了,你既然這麼關心,我催他們盡快辦,馬上辦,今天晚上就把它辦完。現在越來越沒有人找我求情了。”劉家義說。

  劉家義談審計反腐

  “審計人員要‘戴著烏紗帽想事、摘掉烏紗帽干活’,考慮任何問題,要想到我們是黨的干部,要從大局來考慮問題﹔干活的時候就不要老是去想,我這頂帽子怎麼辦,我辦這個事會不會影響到我的仕途、我的帽子,一旦你這樣想了,任何事情都辦不好。所以,你必須把你的帽子摘下來,揣到兜裡,才能放手去干。”

  “老虎一定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地方,而我生活在哪裡?民眾之中。所以我從來沒有感覺到有任何不安全感。”

  “曾有人問我,聽說你的后台很強大?我說是啊,我有兩大后台:13億中國人民和黨中央。我不僅有兩大后台,還有一大支撐,就是法律。我有這兩大后台加一大支撐,我還怕什麼呢?”

  “作為審計長,黨風廉政建設做不到,你要求人家怎樣做?求真務實,連真話、實話都不敢說,那你這個審計長能干什麼呢?勤奮敬業,是我們的本職。工作和生活作風做不好,那談什麼孝敬父母,對家庭負責、對老婆負責,通通都是笑話。”

  “為什麼家人說我忠誠我很贊同呢?忠誠是一個人對待法律、歷史,對待自己誓言的態度。為什麼有些人一見好處,就要撈﹔一見風吹草動,理想信念就動搖﹔一見大是大非,信仰就會搖擺,那是從根上缺乏忠誠。”

  “中國反腐力度不可謂不大,黨中央反腐決心不可謂不堅決,法律規定不可謂不嚴,老百姓對腐敗分子不可謂不恨,但是,有些人仍然在利益面前墮落。我認為,除了金錢、美女的誘惑之外,更主要的,客觀上講,體制還在逐步完善﹔主觀上講,他們的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

 

 

(責編:喬雪峰、李海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