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房地產調控再度走到“十字路口”

徐旭忠

2013年11月01日07:56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房地產調控再度走到“十字路口”

  最近一個時期,我國多個城市的房價不斷“喊漲”,一些地方政府也趁機大量推地,導致“地王”頻現,房價上漲預期強烈,房地產調控再度走到了“十字路口”。越調越漲的尷尬現實,讓人更加期待促進房地產健康平穩發展的長效機制。

  房價在調控中“一路高歌”

  今年以來,盡管房地產調控在不斷深化,但我國房地產市場仍呈現出明顯的回暖態勢。特別是“國五條”出台之后,房價連漲的勢頭並未得到扭轉。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進入2013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呈現連漲的趨勢。部分城市的房價已連續10多個月環比上漲,廣州、北京、深圳等熱點城市繼續領漲全國。

  據了解,在“金九銀十”的催化下,北京、沈陽、南京、廈門、福州、廣州、杭州等城市的樓市,一度出現了夜晚排隊購房的現象,“日光盤”在各地更是屢見不鮮。

  記者了解到,最近幾個月的土地市場也十分火爆“地王”頻出。以深圳為例,繼一家地產企業以71億多元拿下前海一地塊,創下總價“地王”后﹔另一家地產企業在一個月左右又以109億元拿下前海推出的另一塊地,創下深圳新的總價地王。

  同樣,西南重鎮重慶的土地市場也熱度不減。從今年5月開始,重慶連續6個月每月的土地成交量都在百萬方以上。10月22日一天成交土地16宗,成交金額73億多元,創造了今年截至目前單日土地出讓的最新紀錄。

  目前,地方城市為落實“國五條”而制訂的“2013年的房價控制目標”已進入年終倒計時,大部分城市對“控房價”倍感壓力。

  事實上,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都對“控房價”表示擔憂。他們認為,即便是在過去的“金九銀十”開發商加大了推盤量,但也難緩解房價上漲的壓力,部分熱點城市仍出現量價攀升局面,再加上眾多開發商“硬撐”,未來房價仍將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的上漲幅度。

  應建立長效發展機制

  實踐証明“頭痛醫頭,腳疼醫腳”的應急調控,已難以從根本上抑制住房價“脫?的野馬”,走出越調越漲的“怪圈”,需長遠地建立“市場化為主手段,輔以政府調節”的政策引導體系,並由此從一些基礎性和制度性方面著手探索構建房地產發展的長效機制。

  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地產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房地產市場的“風吹草動”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經濟前行的“步履”。因此,要保持國民經濟平穩發展,房地產市場不能大起大落。

  回顧過去十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歷程不難發現,導致房價過快上漲、樓市扭曲的因素有很多。這裡既有我國高速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需求集中釋放的原因,也有匯率、利率等金融政策因素﹔既有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的緣故,也有稅收結構不合理的因素。此外,通脹預期、“熱錢”投機等因素也助推房價過快上漲。

  “樹欲靜而風不止。”國家從2003年開始對房地產實施調控,抑制投資和投機,以求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然而,由於基礎性制度不健全,瘋狂攀漲的房價讓調控措施隻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雖然近兩年決策層已意識到並著手從源頭破解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機投資性需求,但並未遏制房價上漲勢頭,同時限購、限貸等行政色彩濃厚的調控手段,引發不少爭議。許多專家認為,在過去幾年房地產調控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幾乎所有的調控措施都強調行政干預力量,而弱化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專家認為,行政調控效果毋庸置疑,但屢調屢漲導致民眾對政策預期不確定,對市場走向信心不足,建立房地產健康平穩發展的長效機制迫在眉睫。這就要求完善個人住房信息聯網、不動產登記等基礎性工作,從土地、金融、財稅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而改革方向便是調控更加市場化,主要進行制度建設,尤其是以金融、財稅、信貸手段為主,通過市場規律的傳導,達到調整市場結構的目的,弱化行政干預。比如,盡快實現利率形成的市場化,消除通脹預期﹔改革分稅制,取消以G D P為中心的政績觀。

  讓保障房撐起中低收入群體“安居夢”

  實踐証明,無論完全由政府保障,還是完全由市場調節,單軌的供房體系都存在制度缺陷,難以有效滿足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住房需求。要實現“住有所居”目標,應跳出單純的市場思維,既要借助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推動中高檔商品住房合理配置,又要用政府“看得見的手”建保障性住房托底,從而構建起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

  近年來,各地都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並取得顯著效果,讓越來越多的中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比如,重慶市著力打造以公租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目前,主城區累計開工建設公租房住宅3075萬平方米,累計竣工公租房住宅893萬平方米。在經過7次搖號配租后,重慶公租房已累計分配約24萬套,惠及63萬人。

  作為老工業基地的吉林省,針對部分國有企業下崗群眾長期居住棚戶區的問題,從2006年開始,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等方式,進行大規模棚戶區改造,共解決了441萬人住房困難問題,被稱為“德政工程”。

  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620萬套,基本建成410萬套,分別達到年度目標任務的98%和87%,完成投資8200億元。

  根據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戶),到2015年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

  專家認為,今后,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土地保障和金融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盡早改善困難群眾住房條件。同時,又要量力而行,結合財政能力和土地資源等條件,合理把握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和節奏。此外,要積極探索建立非營利機構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運營管理的體制機制。徐旭忠

(責編:聶叢笑、李海霞)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