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金融改革的領域之廣、力度之大,令人振奮。當前,我國金融改革正逐步駛向深水區。金融改革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服務於宏觀調控的需要,服從於國家的大戰略大目標,改善金融的管理和服務,提高金融自身防范風險和抵御、抗擊風險的能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表示,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金融改革肩負著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經濟效率的重要使命。
隻有具體有效的改革,才能產生真正的紅利。然而,改革越向深處,越可能面臨險境。金融改革進入深水區后,風險也會隨之而來。所以,要堅持立足實體經濟辦金融的理念,把握好金融監管的“度”,金融改革要有條理、有步驟地推進,在改革中充分考慮企業和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
金融業發揮重要作用 改革舉措不斷推出
2013年可謂是中國金融的“改革年”,中國經濟網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已經推出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金融改革正意氣風發地駛入“快車道”。
7月5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簡稱“金十條”),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
7月19日,央行宣布,將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這是繼去年年中我國宣布放寬存貸款利率波動幅度后,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步。
8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正式啟動。
8月2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決定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証券化試點,此舉對於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盤活貨幣存量意義重大。
9月6日,時隔18年后我國重啟國債期貨交易,意味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成為加速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環。
9月18日起,轉融券業務試點范圍擴大,試點証券公司由原有的11家增加至30家,標的証券數量由原有的87隻股票增加至287隻股票。
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挂牌成立,其中,試驗區內有關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的安排,備受市場關注。
10月8日開始實施的並購重組分道制審核,加快了企業並購重組的效率。
10月25日,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正式運行,進一步夯實了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
……
當然,令人驚喜的不僅僅是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制度完善方面,做空機制有了突破。在建設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方面,產品結構不斷完善,市場主體更加豐富。工行正式發行其首單資管計劃,標志著銀行資管時代大幕拉開。民營銀行的准入,真正拉開了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的大幕。已有一些民營銀行名稱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名的預先核准,正積極籌劃民營銀行試點方案,更多民間資本希望參股商業銀行。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后的金融業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力支持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小微企業貸款1.03萬億元,佔全部新增企業貸款的42.6%,這一比例較去年同期提高了9.9個百分點。中國金融改革大幕初啟,精彩紛呈的好戲還在后頭。
金融改革進入深水區 做好風險管理工作是關鍵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字裡行間,金融改革的路徑已清晰鋪展。中國經濟網記者梳理的今年來的改革措施,這些符合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是對十八大改革部署的貫徹和落實。
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金融改革進入深水區后,風險也會隨之而來。例如隨著資產証券化的推進,盡管能盤活存量資金,但也會增加杠杆的倍數,美國次貸危機教訓正在於此。為此,我們首先要做好風險管理工作。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尚未遭遇過嚴重的經濟危機,很多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意識和現代化風險管理工具不足。隨著利率、匯率市場化的到來,金融市場價格與商品市場價格的波動都會加大,我們面對的交易對手的情況也更加復雜,所以做好風險管理工作至關重要。
在此基礎上,要堅持立足實體經濟辦金融的理念。盡管現代金融具有獨立運行的特質,可一旦脫離實體經濟的需求就可能催生泡沫化,推動杠杆水平脫離合理范圍,進而引發系統性風險。
把握好金融監管的“度”也非常必要。過度監管可能會抑制金融創新,不利於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監管不足又有可能引發風險。我國市場需要平衡的改革發展,在監管和創新上實現良性互動,這樣才能為國民經濟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堅持市場化導向 進一步釋放金融體系活力
對於今年的改革,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所做報告指出,下一步在金融改革方面將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推動探索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強化風險防范制度建設,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種種跡象顯示,當前我國金融改革,有望實現突破性進展。經濟增速下行壓力的加大,以及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擴延都表明,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面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新要求,隻有堅持市場化導向,進一步釋放金融體系活力,才能有效分散金融風險,為實體經濟轉型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從今年的一些改革舉措來看,無論是貸款利率管制的取消,抑或是重啟國債期貨交易,還是打破壟斷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種種改革舉措均指向市場化方向,意在讓市場更好地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庄健認為,隻有堅持市場化導向的改革,進一步釋放金融體系活力,才能有效分散金融風險,並為實體經濟轉型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因此,市場化仍將是未來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脈絡。此前公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闡釋:在5年間,調整金融結構,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這一改革框架,凸顯出金融改革市場化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