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商務部:貿易摩擦形勢依然嚴峻 外貿風險依然較多

2013年11月06日11:19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 喬雪峰)近日,商務部發布《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秋季)》。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3年,但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

從國際看,在各國寬鬆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經濟復蘇步伐有所加快,發達國家經濟有望延續回升向好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6%,增速比2013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球貿易增長有所回升,跨國投資緩慢回穩。主要能源資源供應充足,通脹壓力總體不大。但全球經濟仍處於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復蘇階段,發達國家經濟仍低於潛在增長率,新興經濟體經濟也難以恢復到前兩年的高增速。美國即將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將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重大影響。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仍在加劇,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全球貿易復蘇。

一是世界經濟復蘇的力度仍不強勁。在技術進步缺乏突破的情況下,發達國家難以形成新的市場熱點,居民消費中低速增長,企業投資意願不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與此同時,發達國家財政整固步伐加快,2014財年美國財政赤字率預計將從2013年的3.9%降至3.3%,日本擬從2014年4月起將消費稅率從5%上調至8%,歐元區重債國繼續增稅減支,將進一步削弱經濟增長動力。一些新興大國結構調整滯后,有的過於依賴能源資源出口,受國際市場能源資源價格下滑沖擊嚴重﹔有的財政和經常賬戶雙赤字問題突出,亟需加快結構調整和財政緊縮,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對全球經濟拉動作用減弱。

二是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給全球經濟帶來新的風險。隨著美國經濟增速回升、金融市場企穩、失業率下降,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2013年底、2014年初開啟退出量化寬鬆政策進程。量化寬鬆政策逐步退出,將改變國際金融、商品和房地產市場流動性供求格局,有利於保持資產價格穩定,防止泡沫積聚。與此同時,量化寬鬆政策退出可能抬高發達國家金融市場利率,改變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投資收益對比,促使國際資本從新興經濟體向發達國家回流,導致新興經濟體股市、匯市大幅波動。2013年5月下旬至10月中旬,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的預期已導致印度、南非貨幣兌美元分別貶值10.8%和5.7%。為阻止資本外流,新興經濟體需要收緊貨幣和財政政策,而這又會使本已低迷的經濟增長雪上加霜。

三是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回潮。近年來,主要經濟體之間掀起商簽自貿協定潮流,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深入發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有所增多。但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率仍然處於歷史較高水平,一些新興經濟體制造業發展陷入困境,各國傾向於通過保護本土企業、促進就業的做法重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貿易保護主義形勢依然嚴峻。據英國智庫"全球貿易預警(GlobalTradeAlert)"近期統計,金融危機5年來,二十國集團成員出台的貿易限制措施中,近90%仍在實施﹔截至8月19日,世界各國新出台了近300項以鄰為壑的貿易措施。

從國內看,中國經濟平穩實現從高速增長階段到中高速增長階段的轉換。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將創造新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拓展國內市場空間。新一屆政府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啟動運行,今年分別與冰島、瑞士簽署自貿協定,進一步改善了外貿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對經濟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廣大進出口企業的信心。但部分產業供過於求矛盾凸顯,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一些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中小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對進出口增長產生一定抑制。美國宏觀政策調整可能導致外匯資金大進大出,增加金融體系風險,影響進出口企業融資環境。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挂牌成立。這是在新形勢下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根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國發〔2013〕38號)要求,自貿區按照先行先試、風險可控、分步推進、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擴大開放與體制改革相結合、把培育功能與政策創新相結合,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經過兩至三年的改革試驗,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和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新型貿易業態,加快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探索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努力形成促進投資和創新的政策支持體系,著力培育國際化和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力爭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准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中國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徑,更好地為全國服務。

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因素,2014年中國外貿回升基礎尚不穩固,形勢依然復雜嚴峻,面臨的壓力和挑戰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國際市場需求總體偏弱。發達國家加快推進"經濟再平衡",其經濟復蘇中伴隨著削減貿易赤字,進口增速疲弱,對全球進口的拉動作用趨於減弱,中國鞏固發達市場難度加大。今年前8個月,美國、歐盟、日本進口分別下降1%、3.7%和7.4%。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市場需求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過去5年,中國出口增量的43%來自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其市場需求降溫勢必影響中國企業出口,目前已出現對部分新興經濟體出口增速下降以及訂單減少、風險上升苗頭,企業開拓新興市場遇到新的困難。商務部對國內1900余家外貿重點聯系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出口訂單在前期短暫回暖后,近期再度出現反復,其中對部分新興經濟體出口訂單波動較大。世貿組織最近預計,2014年全球貿易量增長4.5%,增速仍然低於過去20年5.4%的年均增速。

二是產業競爭力面臨挑戰。中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漲,今年以來又有24個地區上調了最低工資標准,平均漲幅達到18%﹔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長13%。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競爭力進一步下降,部分出口訂單流失,部分產能向周邊國家轉移。紡織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對歐美日出口低速增長,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前8個月,中國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對美國和歐盟出口分別增長4%和5.1%、對日本出口下降0.6%,均低於整體出口增速。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佔美國市場份額46.8%,比2012年同期下滑0.7個百分點,已連續3年下滑﹔佔日本市場份額66.4%,下滑1.7個百分點﹔佔歐盟市場份額(1-6月)的42.4%,下滑1.9個百分點。同時,東盟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競爭優勢逐步增強,正在擠佔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今年以來,東盟勞動密集型產品佔美、日、歐市場份額分別提高0.8、1.6和0.2個百分點。中國新能源、新興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出口增長較快,但一些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在營銷、品牌、服務等方面,中國出口企業與發達國家競爭對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三是貿易摩擦形勢依然嚴峻。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回潮的背景下,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有增無減。前三季度,17個國家(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救濟調查63起,同比增長10.5%﹔美國對中國的電子、通訊、機械等出口產品發起337知識產權調查15起,佔其同期立案數量的1/4以上,涉及中國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型龍頭企業。一些發達國家不斷強化貿易執法,放寬立案標准,加嚴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規則,裁決趨於嚴格,中國應訴企業在一些案件中被裁定較高反傾銷稅率,某些貿易救濟措施和貿易救濟調查明顯針對中國產品。新興經濟體經濟放緩,一些產業發展面臨困難,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呈增多之勢,前三季度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發起的貿易救濟案件數量和金額均超過發達國家,應對難度明顯增大。

總體來看,隨著中國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傳統比較優勢弱化、"入世紅利"趨於消退,即使國際市場需求改善,2014年中國對外貿易形勢也比較嚴峻。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國家出台一系列促進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發展很快,不少企業主動轉型升級,出口仍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綜合判斷,2014年中國對外貿易將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下一步,中國將認真落實好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措施,多措並舉穩定外貿增長,加快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密切跟蹤外貿形勢,及時掌握企業經營成本、訂單轉移、產能轉移、市場份額變化情況,擴大貿易融資保險支持,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積極有效應對貿易摩擦。大力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增強中小民營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推動國際商務平台和國際營銷網絡建設,發揮外貿產業集群優勢,優化外貿國際市場、國內區域布局和出口商品結構。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打造國際知名品牌。繼續完善進口政策,優化進口結構,增加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國內短缺資源和節能環保產品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責編:喬雪峰、李海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