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新時期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的城鎮化,是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的城鎮化,是公共服務均等、改革紅利城鄉共享的城鎮化
“我們在城裡工作,但不是城市的主人,不敢大膽消費,也不想放棄農村的土地,因為感覺總有一天還要回到農村老家。”安徽農民張浩波在京打工了10年,他道出了很多農民工的心裡話。
截至去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57%,城鎮化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隻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效解決城鎮化道路上的各種問題。
黨中央提出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新時期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的城鎮化,是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的城鎮化,是公共服務均等、改革紅利城鄉共享的城鎮化。
戶籍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
長期以來,由於城鄉戶籍二元制的阻隔,進城務工農民雖然長時間在城市工作、生活,卻無法享受與城市戶籍人口同等的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
讓農民工市民化,聲聲呼喚,越來越堅定。
無論是就業還是住房,不管是看病還是社保,農民工都應當享受更到位的公共服務。讓具備條件的農民工逐步市民化,是城鎮化應有之義,是城鄉統籌應有之義。
讓農民工市民化,就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時,提出要出台居住証管理辦法,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相關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制度。
讓農民工市民化,各地情況不同,方法和步驟應該因地制宜。因為,戶籍制度改革非一日之功,需要分批實施、有序推進。
居住証制度,是農民工普遍歡迎的一種制度安排,是戶籍制度與福利待遇鬆綁的一個重要過渡。居住証可給外來人口逐漸增加一些應有的權益,同時又避免給流入地造成過大的沖擊。上海、深圳、杭州、廣州等地相繼出台政策,讓流動人口在勞動就業、醫療保險、子女教育等方面逐步享受應有的待遇。
在6月26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作了《國務院關於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提出我國將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
農民工市民化,可以住有所居——2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當地住房保障范圍﹔可以病有所醫——我國已建立起全球最大、覆蓋13億人的醫保體系,今年,新農合大病保障擴容,肺癌、尿毒症等20種大病納入保障范圍,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開始試點﹔還可以老有所養——到2012年底,我國新農保、城居保兩項制度擴展至全國,標志著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制度從此建立。
本地就業農民工總量開始增加
背著行囊,獨自來到陌生的城市闖蕩,農民工第一個迫切目標,就是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風起雲涌的城鎮化浪潮,為農民工實現就業提供了強力支撐。近年來我國農民工就業人數一直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即便是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外需出現下滑的情況下,這一增長態勢沒有改變。據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量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增加473萬人,增長3%﹔本地農民工9925萬人,增加510萬人,增長5.4%。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達17392萬人,同比增長3.1%。
從農民工就業流向看,2012年跨省流動農民工所佔比重繼續下降,在地級市務工的農民工比重則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本地就業的農民工總量開始增加,說明各地的城鎮化,特別是中小城市和縣城、小城鎮的發展,已經創造了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
研究表明,我國城鎮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要有10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形成巨大的就業需求。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發展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與廣大農民工日益增長的就業需求,依然是一對矛盾。
要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裡就業,就必須千方百計發展產業。產業是支撐就業的平台,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為農民工就業創造條件。
限於先天條件,農民工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從事勞動密集型崗位能力有余,從事技術密集型崗位能力不足。在經濟轉型升級的今天,特別需要城市創造條件,培訓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民工,不斷提升農民工就業創業能力。人社部將2013年作為職業培訓年,以組織開展百家職業培訓示范城建設活動為抓手,推動職業培訓工作深入開展。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中國的城鎮化任務遠未完成,城鄉統籌目標遠未實現,必須腳踏實地,科學穩妥,一鍬一鍬挖,一筐一筐抬。在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中推進城鄉統籌,全面深化改革,必將釋放出新的活力,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