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1月7日電(記者張展鵬)東三省、北京、上海乃至海南,近期在各地流竄的霧霾已是“全民公敵”,尤其是世衛組織首次認定“大氣污染致癌”后,盤旋上空的霧霾成了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
究竟如何破局?根本之計依然是改革執政理念、打造“綠色GDP”。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往往會產生沖突,兩者之間如何取舍、怎樣實現平衡,是一個共同的難題。作為一種長期的思維慣性和習慣,一些官員難以扭轉“追求GDP增速”的政績觀。
“綠色GDP”不是一個簡單口號,它需要對執政理念進行深刻改革,而非簡單的改變。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雙管齊下,首先是將環境保護列入政績考核內容,而且適當加大比重﹔其次,充分發揮民間的力量,讓公眾擁有更多知情權、話語權和監督權。
值得欣慰的是,從近期媒體報道中不難發現,“綠色GDP”已漸成從上到下的共識。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把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這將是事關民眾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一次改革。
隻要確定“環境優先”的理念,接受“GDP增速再低一些”,就可以採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例如採取季節性調控,減少企業污染排放。在強霧霾易出現的季節,最大程度減少重污染生產型企業的燃煤排放。這方面可借鑒美國經驗——美國夏天臭氧污染嚴重,於是對電廠氮氧化物排放制定額外削減要求。
此外,考慮到大氣的流動性,各區域在統籌協同治污時,宜少考慮增速、多顧大局。目前珠三角已試點建立大氣污染立體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可監測主要污染物及源頭、提出防治戰略供政府決策,在技術層面,環首都區域也可建立這一系統,但需要打破屬地行政管轄與部門條塊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