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雙11狂購背后:“造節”透支了什麼?

左婭、杜海濤、張意軒及新華社 姚玉潔、葉健、曹婷、葉鋒、沈翀

2013年11月13日09: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雙11狂購背后:“造節”透支了什麼?

  核心閱讀  

  超過350億元的銷售額,標志著天貓和淘寶再次創造了消費奇跡,也創造了一個重要的消費時點。“雙11”狂購的背后,“造節”到底透支了什麼?“脈沖式”消費,快遞和商家能否承受這種“心動過速”?

  對電商來說,“雙11”的狂歡已經結束﹔對快遞公司來說,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國家郵政局12日發布監測信息,今年“雙11”當天所有電商產生訂單快遞包裹約1.8億件。全天各快遞企業共處理6000多萬件快遞,是去年“雙11”最高峰3500萬件的1.7倍,達到今年快遞日均處理量的2倍以上。

  透支快遞運力?

  部分區域包裹數量監測已出現紅色預警,快遞企業感覺壓力較大

  來自菜鳥網絡的數據顯示,今年天貓和淘寶“雙11”共產生快遞包裹1.52億件,平均每分鐘產生10萬個。12日當天,已有全國各地的網友晒單,展示收到的包裹。

  隨著“雙11”包裹訂單不斷產生、發出,菜鳥網絡預警信息平台上,多地開始飄紅。紅色預警地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環渤海等經濟較發達區域。包裹吞吐量排名前五的省市是浙江、廣東、上海、江蘇、北京。

  受天氣影響,東南、東北及西北地區部分城市運輸、派件難度加大。台風“海燕”過境,廣西、廣東、海南、貴州、江西、湖南等地區均受影響,部分地區暴雨成災,運輸環境較為惡劣。東北當前處於雨雪天氣,物流發運速度較慢,黑龍江、遼寧、吉林等地發貨量受影響。甘肅部分城市出現入冬以來最強沙塵天氣,沙塵彌漫給干線運輸造成壓力。

  申通快遞公司企劃部總監沈濤介紹,今年“雙11”當日,申通在淘寶和天貓平台獲得的訂單數為1550萬,較去年847萬單增長近一倍。

  韻達快遞信息管理系統數據顯示,截至11日21時,“雙11”當天,韻達快遞全網絡業務量突破1000萬件,而去年同期的業務量是520萬件。

  此前,為迎接“雙11”挑戰,國內主要快遞企業投資新建、改造分撥中心300余個,新增干線班車2500輛,新增航空日均運力800噸,同時還增加了國內各區域間的鐵路運力。

  沈濤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申通的分揀、轉運工作運轉正常,未出現爆倉的情況。但他也表示,以申通平時日均400萬—500萬單的訂單數,“雙11”期間的工作量還是讓公司壓力較大。

  透支消費能力?

  需求集中釋放,節后訂單驟降,銷售奇跡附帶高退貨率

  “電商一輪輪的秒殺帶來了新鮮和刺激,與那麼多網友一起搶購,享受的是大家同在的樂趣。”一位消費者說,周圍的人都在這一天參與網購,不參與感覺心裡空落落的,像是少了點什麼。

  專家表示,“雙11”給一些孤寂的人提供了一個以消費為儀式來追求群體歸屬感的平台,購物狂歡是這個群體宣泄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

  但是,猶如狂歡的“醉飲”,過程固然美妙,卻也不得不面對“空虛寂寞冷”的后遺症。人造購物節是否會對消費形成“透支效應”?

  “一到‘雙11’就覺得百爪撓心,不買覺得沒佔到便宜吃虧了,真買回來又發現一大半都不合適,閑置兩年隻能扔掉。”上海白領朱霞說出了眾多血拼族的心聲。

  電商“雙11”大戰的透支作用已經開始顯現。

  艾瑞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中國網購市場交易規模環比下滑超過17%。記者參考近4年數據發現,盡管每年一季度網購數據環比都有微增或者微減,但是如此大幅下降還是第一次。而眾所周知,2012年“雙11”天貓拿下了191億元的成績。所以,某種程度上,“雙11”奇跡與其說是創造了需求,不如說是轉移了需求。

  億邦動力網總編輯賈鵬雷認為,消費集中釋放,店家在“雙11”之后訂單驟降,這在零售業上也不是個好現象。

  艾瑞數據顯示,隨著市場規模擴大,2008年開始,網絡購物的增速漸趨放緩,從2009年以前的超過100%,到2012年已降至不到70%。而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我國網購增速已不到35%。在此背景下,通過促銷搶佔市場份額成了電商平台的必然選擇。

  中國行業研究網數據顯示,2012年“雙11”銷售奇跡也附帶了極高的退貨率,其中杰克瓊斯退貨率接近20%,全友家居的退貨率甚至超過36%。

  專家指出,較高的退貨率背后,既有消費者沖動購買的原因,也有產品質量的原因。業界預計,今年“雙11”的退貨率可能超過去年。

  透支商家信譽?

  網店價格欺詐、宣傳不實引發投訴,專家提醒消費者保留証據

  低價本身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本來沒有的消費需求也會被拉動起來。但由於管理和服務的滯后,網購產品的質量保証和服務的承諾兌現,將極大考驗著網購行業的健康發展。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去年11月,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台共接到電子商務投訴8160起,其中約54.3%的投訴來自於“雙11”期間購物問題。

  導致消費者投訴的原因很多,比如,一些品牌促銷的主旋律仍是清理庫存,在商品質量和包裝等方面難與消費者期待相匹配。一些電商網站價格虛高,存在折扣貓膩,引發眾多消費者不滿。

  此外,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說,網絡購物中,廣告的作用比以往更大。在傳統購物體驗中,消費者可以看到商品實物,根據自身的經驗判斷其用途。而在網購中,沒有實物,決定消費的因素變成了網頁上的商品介紹、其他消費者的主觀感受,絢麗的廣告很容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需求。

  專家認為,面對已經上升為重要銷售渠道的網購,有關部門和網購平台企業有義務對消費者做有針對性的消費提示,與對傳統渠道一樣,打擊網絡賣家價格欺詐、宣傳不實等行為。

  莫岱青提醒消費者注意維權。她說,網購下單最好保留下單截圖、與賣家聊天記錄等相關截圖,並且保留相關支付信息、訂單確認信息,以便出現購物糾紛時有效維權。

  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於網購維權新增了“7日無理由退貨”等條款,對網購等非現場購物信息披露、網絡交易平台提供者責任等做出了比較明確的規定,“這為日后消費者維權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說。

  專家指出,應對頻發的網購侵權現象,需要改進工商部門和消協的工作方式。

  業內人士指出,希望工商部門與電信部門合作,一旦發現虛假信息,立即鎖定賣家的IP地址。隻有讓不良商家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才能形成監管威懾力。

  (綜合本報記者左婭、杜海濤、張意軒及新華社記者姚玉潔、葉健、曹婷、葉鋒、沈翀報道)

(責編:郝帥、喬雪峰)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