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來賓11月29日電 題:廣西村民“點石成金” 國畫石賣到東南亞
作者 韋鶴群 楊振文 楊強
11月下旬,記者慕名踏訪“中國國畫石之鄉”廣西來賓市武宣縣二塘鎮坡貫村,走進一座座庭院式奇石館和加工廠,不禁對眼前一樽樽具有國畫素描、寫意、工筆、潤色等神韻的石頭感到驚奇,其間大自然神功妙筆造就的詩情畫意——山水景色、人物花鳥、古原春韻、碧湖秋月、荷塘滴翠、鬆崗流雲等等,令人嘆為觀止。
據武宣縣官員介紹,武宣國畫石是當地獨有的奇石種類,又名太古石畫、草花石。畫面呈多種彩花紋,形態各異、色彩豐富,由於畫面清純古朴,與國畫驚人相似,因而稱之為“國畫石”,它具有中國寫意山水畫濃郁的筆墨意韻,是不可多得的奇石珍品。
武宣縣二塘鎮坡貫村共有50戶人家235口人,是武宣縣國畫奇石生產加工基地,目前全村有32戶人家參與國畫石生產加工,2012年該村國畫石銷售總值達1500多萬元人民幣,預計2013年銷售收入將超過2000萬元人民幣。
現年46歲的劉家新是坡貫村黨支部書記,10多年前,這個平凡的農家婦女和村民們一起走上國畫石加工銷售的道路,坡貫村“點石成金”的傳奇故事從此傳遍海內外。
在一個幽靜典雅的國畫石小庭院,劉家新向記者娓娓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10年前,坡貫村已經有十幾戶人家開始加工黔江河畔一種有花紋的石頭。當時一手提粗加工的石頭拿到廣西柳州市可售賣700元至800元錢,購買者大多是日本人和韓國人。彼時的石頭遠遠沒有現在這麼有名氣,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劉家新原本是當地糖廠的一名普通工人,2000年下崗回鄉后,她和丈夫利用家鄉特有的的國畫石自然資源,開始了國畫石加工銷售的新人生。
2003年,受經濟形勢影響,奇石市場陷入短暫的低迷和蕭條,劉家新和全村十幾戶人家苦心打造的國畫石產業也陷入了嚴重危機。這次沉重的打擊讓她意識到,國畫石加工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打造特色品牌,要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欣賞中國的國畫石,接受中國的國畫石,收藏中國的國畫石。
2004年,聽說山東濟南要舉辦奇石交流大會,劉家新向親朋好友借錢購買飛機票,背著上百斤重的石頭飛往濟南。隨后幾年,她奔走於全國各地,參加了在北京、廣東、海南、南寧等地舉辦的各種奇石節和奇石博覽會。
一開始,劉家新的石頭並沒有得到賞石人的認可,甚至有人質疑這種石頭的真偽。對此,劉家新都會耐心講解,有時還會讓別人免費把石頭帶回家。“我對他們說,我的石頭,如果你們不放心,可以先帶回去欣賞檢驗﹔如果你們喜歡,可以再回來找我。”憶及創業之艱,劉家新不勝唏噓。
漸漸地,劉家新的石頭在賞石界有了一定的名氣,生意也慢慢好轉起來。有一次,她正在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有幾個客戶給她打電話說:“劉老板啊,你的石頭確實好呀,現在我們已經到你村裡,但是你家裡沒有人,我們在隔壁村民家選到喜歡的石頭了,謝謝你啊。”劉家新感到很欣慰,因為全村的國畫石產品已經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
就這樣,劉家新和坡貫村國畫石產品走出了低谷。在具備了一定條件之后,她們把國畫石資源進行深加工,裝裱包裝,規范化經營,經過工商注冊,納入國家正規的銷售渠道,廣西武宣國畫石品牌之路越走越廣。
目前,劉家新和丈夫黃繼中正在致力打造“繼中國畫石”品牌。2010年,廣西來賓市有關方面把她的國畫石作品贈送給法國朋友,使武宣國畫石成為架起中法友誼的橋梁。幾年來,坡貫村的國畫石作品先后榮獲國際國內博覽會獎項100余項,產品遠銷東盟各國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
如今,坡貫村開辦了國畫石創業小區,帶動周邊包裝業、旅游業、服務業發展,讓國畫石走出廣西,走向世界,把坡貫村打造成為名符其實的奇石之村。(財經專線)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