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已成為商家賺錢的契機:花店、影院、餐廳、交友網站都摩拳擦掌等待情人節的來臨。一個情人節,一對情侶花個幾千元買禮物、吃飯已經不足為奇。在一些專家看來,這一代年輕人的消費觀與其父輩不同,更看重消費中的個人感受,但值得提醒的是,注重個人消費體驗的同時,也要理性消費。
情人節拉開了鮮花市場的黃金時刻
從2月13日下午開始,大部分花店就已經忙得不亦樂乎。在北京市崇文門附近的一家花店,為籌備情人節送花的尖峰時刻,店員們已經忙了好幾天。店員張昕(化名)說,今年店裡共備了2000多支玫瑰花,一周前就開始有人陸續來訂花。
盡管情人節被稱為是鮮花市場的旺季,但張昕坦言,別看北京人多、消費能力高,情人節這天花店能不能賺錢,還得看當年的行情。比如2013年的情人節正好趕上農歷正月初五,北京城中各家花店的生意十分冷清。
而今年雖然情人節錯開春節長假,但由於此前,鮮花主產區雲南省遭遇暴雪天氣,當地14萬畝的鮮花受災,從而導致節日期間鮮花市場的供應量大幅下降。
中國花卉協會零售業分會的工作人員吳朝清告訴記者,這種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讓今年國產玫瑰的進貨價格翻了好幾倍。去年10支玫瑰的進貨價在30元左右,但今年已經達到150元。
價格上漲后,國產花與進口花的價差縮小,一家中高端品牌的花店經理表示,他們今年更多地採購了進口花。吳朝清也指出,今年零售市場的進貨量中,來自厄瓜多爾、荷蘭等地的進口花的佔比從過去的10%上升到20%~30%。
進貨成本上漲,也直接抬高了最終的定價,以張昕所在的這家花店來看,今年單支玫瑰的價格是25元,比以往上漲了70%~80%。
但這些上漲的成本並沒有影響購買需求。張昕表示,其實近年來花店的生意不好做,主要因為中央八項規定后固定採購的單位少了,而且一些網上花店也給實體花店帶來沖擊。
為了擴大銷售范圍,張昕今年開始布局網店銷售,並推出許多混搭的鮮花巧克力禮盒。“現在的年輕人都追求創新,我們做生意也要跟上腳步。”
在北京一家購物中心的花店裡,經理同樣表示現在的生意不好做,寄希望於今年的情人節可以打一場翻身仗。吳朝清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我國市場上的零售實體花店共有8萬多家,而每年情人節期間都為零售業花店制造了全年最高的銷售點。
情人節檔期興起
幾乎每年的情人節,李洛(化名)都會和男朋友去看場電影。今年的情人節,為了躲開節日高峰和無法享受低價票等原因,李洛選擇提前看電影。
2月13日晚上7時,位於北京朝陽大悅城八樓的金逸電影影城,陸續有情侶來買票。“情人節期間影城會迎來一個客流小高峰。”金逸影城市場部主管柳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據了解,情人節期間,有關愛情主題的影片扎堆兒上映,這被認為是情人節檔期逐漸成熟的表現。
“嚴格來說,能夠被稱為成熟電影檔期的時段主要以賀歲檔和暑期檔為代表,這兩個檔期內客流增長比較大,而情人節檔期是近幾年才逐漸被市場認可的。”在柳靖看來,2011年光棍節上映的《失戀33天開始》后,有更多愛情主題的影片都瞄准了情人節、光棍節等愛情節日上映。
“現在每年都會有幾部愛情題材的影片選擇在情人節檔期上映,發行方會提前布局宣傳,影院方則會結合節日採取一些營銷策略來吸引觀眾。”柳靖說。
在今年的情人節檔期中,全國上映的電影有《北京愛情故事》、《一見未鐘情》、《江南愛情故事》等多部作品,而當中像《北京愛情故事》,上映之前就鋪天蓋地的宣傳,其中不僅有微博上的造勢,還有連日來在報紙上刊登的整版概念廣告等。
借“愛情”這股東風來擴大影響和聲勢的並非隻有文化產業,婚戀行業在這股浪漫熱潮中也從沒落下。
百合網CEO田范江曾指出,婚戀行業包含網絡征婚網站、婚介機構、電視相親、以及其他的各種征婚活動。征婚網站的經濟規模當時大概在50億元到100億元之間,如果再涉及與戀愛相關的消費,規模能達到上千億元。
陳雯(化名)就是為相親經濟增長作出貢獻的一員,在北京工作的她已經是幾家相親網站的會員,平日裡有時間就會參加一些交友活動,一年下來在相親上付出的經濟投入也佔了她收入的三分之一。
但陳雯是屬於謹慎保守型的,一些網站提出,讓她繳納幾千元升級為高級會員,更有針對性地為她介紹對象時,陳雯都拒絕了,覺得不太可靠。
今年情人節來臨時,陳雯看到了一些線下的單身交友俱樂部也推出各類活動來吸引單身青年。
“以眾多交友活動和一對一介紹為主,讓你當天就能認識到心儀的TA”。一家位於東直門附近的單身俱樂部在網上發起了這樣的宣傳活動,陳雯起初很有興趣,但仔細打聽過后,她卻覺得這場活動並不劃算,主辦方告訴她,活動的入場費要100元,但食物和飲料不包括在內。陳雯覺得這實在是太會借著情人節的勢頭來賺錢了。
年輕人需要怎樣的情人節
“情人節的消費對經濟的拉動非常大。”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處長張斌指出,情人節期間的消費與日常消費的單一化不同,是具有聯動性的,看電影、吃飯、買衣服、禮物等都會在短期內同時進行,所消費的金額也是平時的多倍。
從香港來到北京工作兩年,歐陽威(化名)表示自己每年在情人節上的投入有三四千元。
這些錢在情人節那天變成一頓浪漫的晚餐以及禮物和鮮花。歐陽威承認自己是比較“奢侈”的一派,但對於情人節的高消費他也有著自己的理解。歐陽威更重視這個節日帶來的精神和情感的享受,不怎麼在意投入的成本。“兩個人在一起確實每天都是情人節,但往往有這樣的特殊節日是刺激感情升溫的好時機。”
“現在的青年消費特征跟過去不一樣,他們是消費主義影響下的一代。”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長鄧希泉指出,這一代人更加看到消費的積極作用,擺脫了原來對消費的道德評判,判斷標准不同於以前,對節儉的道德苛求已基本沒有,隻需要根據自身的選擇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
青年人應該過一個怎樣的情人節,在鄧希泉看來,首先要體現出理性的消費文化、不要過於盲目的跟風,而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作出消費選擇。
特別是,具有中國青年特色的情人節應該要在情人節禮物的傳遞和形式上有一些創新,體現出中國本土文化的特色,不是僅僅單一的照搬西方傳統的互送巧克力、鮮花,要有青年人自己的創新。同時,青年人要過一個體現青年人活力和朝氣的情人節,既具有東方文化內涵,又能展現中國青年群體積極、陽光、充滿活力的愛情觀。
“應該肯定青年群體消費對社會經濟的拉動作用,他們不隻通過消費確立青年文化和社會地位,而且還通過青年消費促進消費的升級換代。”但鄧希泉也指出,各色廣告給青年群體帶來了很多誘惑,於是產生了一些非理性消費。
以玫瑰花市場為例,由於定制風的刮起,以“一生隻送一人”、“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你”之類的高端定制品牌在今年成為了一些電商主推的產品,因此,情人節還未到,這些玫瑰花在電商平台上就基本售罄。
但仔細看看,這些一盒不到20支的玫瑰花價格是普通花店的一倍多。
“其實市場上進口玫瑰的品質都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品牌效應和宣傳手法拉開了價格差距。”一家鮮花店經理告訴記者。
在張斌看來,情人節的鮮花功能性價值非常小,主要附加的是一種情感價值。而在市場的自由交易過程中,商家可能會把鮮花的價格提升兩倍、三倍甚至十倍,隻要消費者願意接受,高價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對於青年人的一些不理性消費行為,鄧希泉表示,很多青年人抵制誘惑的能力比較弱,培養理性消費和理財觀念應盡早開始。
以往過情人節,在網絡媒體工作的王坤都會花上1000元左右帶女朋友去吃飯、看電影和購物,因為平日裡也是這些常規的項目,王坤二人越來越覺得有點疲倦了。
“今年的情人節,我們准備去城市周邊的地方走走,隻要兩個人隨便逛逛也很享受。”過個比較節儉但又不失情調的情人節,王坤很是期待。
本報北京2月16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