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移動在香港的68元“超值”套餐,被內地網民質疑為消費歧視。隨后,中國移動辯稱,和內地相差良多的套餐內容,屬於跨國企業正常的區域性定價策略,並非消費歧視。
中國移動在香港的68元套餐包含1700分鐘通話,10000條短信,上網流量不限。在內地,中國移動推出的相似價格的套餐則與上述香港套餐相差較大。例如,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推出的88元檔位上網套餐包含200分鐘通話和300M流量。
要搞清楚到底是區域性定價策略,還是價格歧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論証過程。中移動之所以敢於用區域性定價來應對媒體質問,也在於區域性定價和價格歧視之間的界定比較模糊。
所謂區域性定價策略,是企業要決定對於賣給不同地區(包括當地和外地不同地區)顧客的某種產品,是分別制定不同的價格,還是制定相同的價格。這和產品在當地和外地不同地區所產生的各種成本有關。在生產型企業的區域定價策略中,很容易判斷決定價格因素的成本有哪些,不同區域採取不同的價格銷售是否有合理性。但類似中移動這樣的運營商,其產品並非實體,成本也不能按照傳統型生產企業進行分析,很難界定價格出現差異后,到底是歧視還是客觀現實。
價格歧視則是一種壟斷定價行為,是壟斷企業通過差別價格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定價策略。一旦賣方形成了壟斷,就很容易形成價格歧視。其表現形式是,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就同一種商品或者服務,對若干買主實行不同的售價。
在價格歧視中,最常見的是三級價格歧視,即壟斷賣方對不同類型的買方收取不同的價格,買方的需求價格彈性越大,賣方收取的價格就越低﹔買方的需求價格彈性越小,賣方收取的價格就越高。通過這種方法,壟斷賣方就從需求價格彈性小的買方那裡榨取更多消費者剩余價值。
在關於中移動香港和內地套餐價格差異的討論中,不難看到,中移動在香港處於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目前,除了中國移動,香港市場上主要的移動運營商有五家,運營商們在資費套餐、服務內容上,不得不物美價廉。而中移動若要在激烈競爭中求生存,必得隨行就市,從資費、服務上投消費者所好。而在內地,雖然已有三大運營商,但都是央企背景,資源相對壟斷,競爭也遠未達到白熱化程度。這給了中移動相對高資費的空間。近期坊間熱議的上網流量過期作廢等壟斷政策,歸根結底,均源於運營商壟斷。因此,香港用戶的需求彈性大,中移動不得不俯就消費者的需求降價促銷﹔內地用戶的需求彈性小,中移動就有能力收高價。
無論是區域定價還是價格歧視,中移動確實在內地和香港遇到了不同的市場競爭模式,並因此採取了不同的定價策略。而內地的定價策略,又確實是基於其相對壟斷地位形成的。如此情形,用“區域性定價”恐怕是解釋不通的。
中移動2013年的財報顯示,中移動當年淨利潤為121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9%,這也是中移動15年來首次淨利潤下跌。主要原因是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使得中移動傳統的語音、短信和彩信服務的收入大幅下降。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中移動如果還是對內地用戶提供價高質次的服務,恐怕淨利潤還會進一步下跌。
說到底,價格歧視帶來的盈利固然短期內形勢喜人,但長久地看,卻是一個企業走向沒落的開始。□趙晶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