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催眠前,何放勛教授(右)與體驗志願者深入交談,並征求對他們催眠的許可
經過催眠師(左)的誘導,一名志願者(中)被成功催眠,恍惚中將記者當成媽媽抱著痛哭
楚天都市報訊 本報記者戎鈺 陳凌燕 樂毅 攝影記者魏錸
“你看著這個墜子,眼睛跟隨它一起晃動﹔“你現在很困很困,我數到3,你就會睡著﹔“你的面前有一扇門,把它推開,門后就藏著你的秘密……”
以上對白,是影視劇對“催眠”橋段的常規演繹。而在由徐崢、莫文蔚主演的新片《催眠大師》中,催眠師更是被拔高為神一般的存在,催眠術也成了神乎其技的魔術。
不打針不開藥,簡單幾句話就讓病人言聽計從——催眠真有這麼神奇嗎?對此,本報記者採訪了江城催眠大師、心理學專家、刑偵專家,並與兩名大學生志願者一起親身體驗催眠過程,解開催眠四大謎團。
疑問一
催眠是神技還是騙局?
神奇之中也會失手
一位是想找回6歲前記憶的碩士研究生阿力(化名),一位是想與母親和解的女大學生阿星(化名),還有一位要和催眠師較勁的本報記者——5月4日,三名體驗志願者來到武漢理工大學余家頭校區,在江城催眠名人何放勛教授的辦公室,等著體驗傳說中的催眠。
下午2點40分,催眠正式開始。沒有影視劇中舒服的沙發、飄渺的音樂、昏暗的燈光,阿力和阿星坐在硬板凳上,面對半開的窗戶,接受催眠。而當何放勛拿出一個吊墜,圍觀的記者笑了。何放勛也笑了,“對,跟電影裡演的一樣,催眠一般都會用一個道具。”
之后的過程,與電影中似乎並無分別——催眠師對被催眠者循循善誘,讓后者不停想象“吊墜持續左右(或前后、轉圈)擺動”、“你的手指粘到了一起,怎麼都分不開”。10分鐘左右,阿力和阿星進入了淺層催眠狀態。
阿力事后回憶:“我看著吊墜,想象它在動,慢慢覺得我的行為不聽大腦的指揮,而是被潛意識控制。我知道你們站在周圍看,但我隻對催眠師的話有反應。”但當催眠師試圖打開阿力的心結、幫他找回童年記憶時,他卻一直抗拒,直至主動醒來。何放勛對此點評道,阿力心結較深,潛意識裡並不想解決問題,要“治本”還得多下點功夫。
阿星卻讓記者見識了催眠的神奇。在何放勛的引導下,她“乘坐時光機”回到童年,道出5歲時懼怕老師、7歲時埋怨父母外出打工將她交給奶奶照顧的往事。恍惚中,她將記者當成媽媽抱著痛哭,甚至還向著遠方下跪叩頭,懇求過世的奶奶原諒自己沒能回去見她最后一面。
她的整個催眠過程歷時近1個小時,清醒后,阿星依舊激動,表示很清楚自己剛才說過什麼、做過什麼,“我一直都在找催眠師的聲音,好像那就是我的依靠。”
輪到刻意挑戰的記者上場時,何放勛終於“破功”。不管他如何引導,記者的上下眼皮都沒有“很想閉上,感到很困”的感覺。何放勛解釋說,催眠治療的核心是醫患之間建立信任關系,患者要放鬆,注意力專注,接受醫生的暗示,“這位記者是帶著挑戰心理來的,肌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當然很難被催眠。”
疑問二
催眠能套出所有秘密?
也有人“打死都不說”
盡管參與體驗的記者成功逃脫催眠,阿力的心結也尚未打開,但阿星的痛哭和下跪,証明催眠對部分人確實有特殊效果。
那麼,催眠師是不是能套出被催眠者的所有秘密?曾在武漢市心理醫院開設催眠療法的文有生主任醫師表示:“催眠是一門科學,它不該被誤解,也不應被神化,一切皆有規律可循。”
他解釋說,催眠不是“催睡”,而是用各種技術讓被催眠者處於清醒和睡眠之間的臨界狀態。此時被催眠者的思維仍然活躍,對催眠者的暗示具有極高的反應性。
對於影視劇中常出現的“用催眠尋找失去的記憶”橋段,文有生稱有一定科學道理,“所謂記憶缺失,並不是說那段記憶沒有留在腦海裡,而是當事人在清醒的時候,出於種種原因,在潛意識中將它控制、屏蔽了,覺得怎麼都想不起來。”而催眠是潛意識層面的溝通,有些患者便通過這種手段找回記憶。
此外,催眠還可以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和協調性,也能讓學生提高學習的專注度,“這些並非法術,而是通過心理引導,把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去除,讓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有網友擔心:人被催眠后,會不會把銀行卡密碼、商業機密、不想與人分享的情感經歷都說出來?對此,文有生說:“人在被催眠狀態下,防備心會逐步放鬆,確實能說出很多秘密。”
不過,有著豐富催眠經驗的何放勛表示,哪怕進入深度催眠狀態,被催眠者還是有著基本的核心價值判斷,“不該說的秘密,他們怎麼著也不會說。比如阿力,他不想說自己為什麼記不起童年的事,所以會在催眠途中自己醒過來。”
疑問三
什麼人最容易被催眠?
6-12歲兒童和老年人
根據何放勛的臨床經驗,大約有15%的人不容易被催眠,“容不容易被催眠,與性別、意志力、受教育程度關系並不大,隻和每個人的感受性、敏感度和接受暗示的能力有關。”他也溫馨提示:心臟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宜隨意進行催眠,“有時催眠過程會讓當事人情緒激動,因此對被催眠者的身心素質有一定要求。”
而據他總結,6—12歲兒童和老年人,最容易被催眠,“尤其是孩子,有時候一句話或一個簡單的游戲活動,就能讓他們進入狀態。所以我常說,媽媽是最偉大的催眠師,因為孩子最信任母親,而催眠者與被催眠者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信任。”
而說到老人容易被催眠,記者不免想到不少爹爹、婆婆遭遇電信詐騙或欺詐式營銷時,會解釋為“我被催眠了”。對此現象,何放勛表示:這些詐騙手段確實運用了催眠原理,但老人被騙的根本原因,還是有其心理弱點。
武昌區公安分局心理健康工作負責人徐芳也告訴記者,公安部門接到的報案中,基本沒有關於催眠的案例,“騙子們並不具備催眠能力,上當者只是其人性的弱點被利用了。”
徐芳分析,騙子選擇的行騙對象多為弱勢人群,如孤單的老人或生病者,這些人的心理相對較為脆弱,“一些明眼人能察覺的騙局,他們卻發現不了。騙子針對他們的弱點不斷加強攻勢,就會攻破他們的心理防線而得手。”
至於一些受騙者認為自己被催眠,徐芳根據多年實踐經驗說,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說法並非事實,“上當后,受騙人通常會找一些合理化的托辭,來掩飾輕易被騙的現實。”
疑問四
什麼人適合當催眠師?
人品第一能力第二
質疑催眠的聲音中,大多將其形容為小品《賣拐》裡的忽悠:“就是靠說話把人說睡著了。”但當記者詳細記下何放勛的催眠全過程,再照本宣科試圖催眠體驗志願者時,隻收獲了“大眼瞪小眼、就是不閉眼”的尷尬。何放勛成功使用過的“你要相信我,你現在很安全,我會一直陪著你”“我要你坐上時光機,回到你不開心的那個年紀”“你的潛意識是很聰明的,它會給你答案”等對白,在記者口中卻變得有些可笑。這表明,“說話”並不是催眠師的唯一本事。
文有生認為:“好的催眠師,必須具有扎實的心理學知識基礎,兼具母性的慈愛和父性的威嚴。而心理咨詢師卻未必能催眠。”徐芳則強調,豐厚的知識儲備和心理學背景,是成為優秀催眠師的基礎,“大家在歐美電影、電視劇裡常會看到,CIA、FBI的心理師擅長察顏觀色,能從細小的動作判斷對方的心態和動向,催眠師也應該具有這些能力。”
而在何放勛看來,想成為合格的催眠師,首先要有好的德行。“催眠治療師在服務大眾時,會探尋到患者的秘密,所以他首先要品格很好,尊重患者並替他們保密。此外,還要擁有精專技能和大量臨床經驗,具備廣泛的知識背景和良好的溝通技能,了解行業最新研究成果。”
據他介紹,目前我國催眠領域還沒有“國字號”証書,多數催眠治療師是在國外培訓機構授權培訓后獲得資格証書,還有不少人是拿著心理咨詢師的証書從事催眠治療師的工作。
據記者了解,目前武漢市場有數家進行催眠治療的機構,但多以“心理咨詢中心”挂牌,提供催眠服務。這種催眠治療一般按小時收費,每小時數百元不等,3—5次為一個治療周期。
(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