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現在,遭遇婚姻危機的家庭不在少數,離婚的家庭也很多。如何讓夾在父母中間的孩子盡量少受傷害,這恐怕是很多為人父母最關心的問題。
昨天,記者從寧波市心理咨詢治療中心了解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熱線81859666從2010年8月開通以來,截至今年5月,共接到未成年人熱線來電1420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父母打進熱線,反映家庭破裂后,孩子變得敏感、叛逆、不聽管教、學習成績下降等等問題。
寧波市心理咨詢治療中心心理咨詢師張子霽表示,作為父母,即便要離異,也必須給孩子明確一點:我們不愛了,但是對你的愛是不會變的。
通訊員 郭軍 記者 賀艷
案例 初一女生割腕自殺,隻為引起爸爸的重視
小琳(化名)是一名初一女生。最近,她的情緒很低落。媽媽問她,可她什麼都不肯說。有一天放學后,小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用刀片劃破了手腕,鮮血直流。幸虧媽媽及時發現,送到醫院搶救,才撿回了一條命。媽媽想不通,年紀輕輕的女兒為什麼會採取如此極端的方式?媽媽帶小琳來到了寧波市心理咨詢治療中心。
第一次到咨詢室,小琳低著頭一句話都沒說,不停地用手揉著自己割破的傷口。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小琳從不說話到慢慢打開心扉。小琳說:“自己情緒低落到后來的割腕自殺,都是因為爸爸。因為,隻有在我有事情發生的時候,爸爸才會回家,和媽媽一起出現在我身邊。”原來,小琳的爸爸媽媽感情出現了問題。“最近一年,爸爸都不在家。我總是擔心爸爸會離開家,害怕他們離婚。有時,我給爸爸打電話,他總是說最近有些忙,過了這一陣就回去,但是爸爸每次都不回來,我感到很失望。我真的很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像以前一樣和和睦睦,一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小琳發現隻有自己生病受傷時,爸爸才能回家,於是有了割腕的極端行為。
分析 “她想要用她的方式把爸爸拉回來”
寧波市心理咨詢治療中心心理咨詢師張子霽:
第一次來到咨詢室,小琳一句話都沒說。我知道她的心裡很可能有一個害怕而無助的秘密,這讓她非常難受,當心裡的痛苦大過肉體的痛苦時,自傷就變成一種可能。於是,我並不急著逼小琳說什麼,而是耐心地陪伴著她。在多次的咨詢和陪伴后,慢慢地,小琳感覺到這個環境和她對面的我是安全的,所以漸漸打開了心扉。
正常健康的家庭關系,是一個等邊三角形,爸爸,媽媽和孩子,如果有一方出現問題,這個三角形就會發生傾斜,總會有一方背負得過多,成為家庭中的問題,被呈現出來。在小琳的家庭中,她知道爸爸媽媽的感情出現了問題,開始擔心家庭的破裂,害怕失去爸爸。於是,她用自己的行為去維系這個家庭,她想要用她的方式把爸爸拉回來,想改善爸爸媽媽之間的關系。小琳認為,隻有爸爸媽媽在一起,她才能體會到爸爸媽媽的愛,才能感覺到安全。
案例 脾氣暴躁的女生一把將爺爺推倒在地
佳佳(化名)是一名初中女生。她不僅學習成績差,而且平時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所以在學校裡總是闖禍,老師經常打電話到家裡來。一家人被她弄得沒有辦法。無奈之下,姑姑劉女士瞞著佳佳找了心理咨詢師。
劉女士說,佳佳4歲的時候,爸爸因為迷戀賭博輸掉了很多錢,工作也辭職了,爸爸媽媽經常因為這事吵架。后來,爸爸媽媽離婚了,佳佳判給了爸爸。可是爸爸經常不在家也不管孩子,佳佳就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劉女士說,佳佳小時候還是比較聽話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開始慢慢變壞了,“有一年暑假到我家玩,把我剛洗完晒好的衣服扔在地上,問她原因,怎麼也不說。還有一次,鄰居家養了幾隻小雞,她捉起小雞后狠狠地摔在地上,還說小雞的叫聲吵到她寫作業了。”
在學校,佳佳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經常不按時交作業,上了初中,由於不認真,成績越來越差。“前段時間,老師打來電話說她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竟然召集一幫同學打架。爺爺奶奶現在根本管不住她,有一次爺爺教育了她,她還和爺爺起了沖突,甚至把爺爺推倒在地。”
分析 “她最需要有人真正理解她、關心她”
寧波市心理咨詢治療中心心理咨詢師金瓊:
佳佳是一個成長經歷很特殊的孩子,在她的成長中,一定還有很多傷痛,比如同學的嘲笑。她小時候會偶爾出現扔衣服不聽管教的行為,實際上是她發泄內心痛苦的一種方法,發泄她認為不被理解的情緒。而摔小雞,則是她為了獲得力量感,因為自己是弱小的所以被人拋棄,而隻有欺負了比自己還弱小的動物,她才會感到一些力量。
佳佳的問題在上了初中后比較明顯,其實這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青春期,大多數孩子在這個時期都會和父母之間有這樣或那樣的沖突。而佳佳由於她特殊的成長經歷,必然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對佳佳來說,爺爺奶奶隻能解決她的生活問題,而無法給予心理方面的關懷和教育;學習成績很差,令她在學校裡也是備受冷落。這些必然導致她在這個時期表現出“超常規”的逆反。佳佳目前最需要的是有人真正理解她、關心她,隨時能支持她、幫助她,尋找到令其信任並願意溝通的人。所以,建議佳佳的家人應該先關心佳佳的情緒,接納她目前所處的困境,而不是一味指責和批評。
反思 如何將離異對孩子的傷害降至最低?
張子霽說,現在遇到婚姻危機的家庭不在少數,離婚的家庭也很多。這個時候,孩子比父母更脆弱,更需要關懷。怎麼做,才能最大程度減少對孩子的傷害?“我認為,父母首先需要和孩子明確一點:這是爸爸和媽媽之間的事情,即使我們將來分開了,我們對你的愛是不會改變的。爸爸或者媽媽可以定期來看你,你有什麼困難可以找爸爸或者媽媽,爸爸媽媽仍然是你堅實的后盾。”
當孩子認識到,即使爸爸媽媽分開后,對自己的愛並不會減少時,涉及其中的孩子才能繼續保持家庭的安全感,放棄這種極端自傷的行為。如果爸爸媽媽都不願意管孩子,那麼孩子身邊的其他親人,也要學會關心、理解、幫助、支持孩子,而不能一味指責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