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我國礦業企業已經具有了國際競爭的實力,也因為國內資源開採成本上升,海外找礦已經中國礦企下一個發展階段的必經之路。
而近期新頒布實施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進一步鬆綁企業海外投資管制,為礦業企業的海外投資創造了政策紅利。商務部表示,除一些涉及敏感國家或地區、敏感行業的項目外,未來中企任意金額的境外投資都將採取備案制,商務部不會再對其進行核准。
據了解,2013年,中國海外採礦業實際投資已經達到了371億美元,是對外直接投資的第一大行業。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近期公開表示,中國礦業發展復蘇同樣也需要深化對外開放和合作發展,“鼓勵有實力、有能力的中國企業開展對外礦業投資合作,實現與東道國、與當地社區互利共贏發展”。
在全球礦業處於深度調整期,大宗礦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地質勘察投入大幅減少的背景下,哪裡是中國礦業企業投資的理想之地呢?
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塔根曾向國家相關部門建言,認為外部找礦首先要找准礦目,國家缺哪些,就重點找哪些﹔其次要考察好地區,一方面是地區的地質背景,另外是運輸交通方便﹔第三要考察好該國的治安、政策穩定性等社會風險。他表示,“綜合這幾點,我認為中亞地區是最佳選擇。”
近些年來,中國礦業企業投資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以及拉丁美洲、非洲等地。這些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投資環境也相對較為成熟,但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這些地區與中國遠隔重洋,交通運輸和通信等方面付出的成本較高,從而增加了投資風險。
有媒體統計,就過去十年的情況觀之,中國企業礦業海外投資集中地域主要是澳大利亞、加拿大、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有部分投資散落在印尼、蒙古等國。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這些地區的礦業並購成功率很低。雖缺乏官方的調查報告,但有業內人士透露,2011年的全球礦產大熱時期,我國海外礦業投資八成都以失敗告終。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對外開放路線政策的逐步清晰,不僅國企邁大了“走出去”的步伐,不少有實力有遠見的民營企業也已經在該區域排兵布陣。位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亞地區,因其資源豐富、政治穩定等因素更是引起了不少礦業企業的關注。
中亞各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已發現了眾多的有色金屬、貴金屬礦床,銅、錳、金、鉻、鎢、錫、銻、鉛、鋅等礦產儲量豐富。
以塔吉克斯坦中資企業“塔中礦業”為例。在戴塔根的印象中,這個礦區鉛、鋅礦資源規模很大,如果按當時當地的生產水平來說,至少會有800萬噸的金屬量,而且該地區不僅有大儲量的鉛鋅礦,還有豐富的銅礦資源。“國內現在10萬噸級的銅礦都很難得了,那裡說不定會出現一個百萬噸級的銅礦。”
除了豐富的資源情況,中亞國家政治相對穩定,政策相對開放。塔吉克總統拉赫蒙對中資企業就十分看重,多次與中國高層會晤,還專門為“塔中礦業”投資的“中塔工業園區”進行剪彩。“塔中礦業”的經營情況十分理想,已成為塔吉克斯坦的利稅大戶,並為當地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實現了和該國的良性互動發展。
關於投資風險,戴塔根認為,中亞地區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從政治上說,由於是前蘇聯國家,中亞各國和中國從政治到民間的關系都比較好,國家政策總體上來說,是有利於中資企業進駐的﹔另外,這些國家民風淳朴,治安情況也比較好﹔從經濟上來說,這些國家的用工成本也相對較低。
今年9月,習近平主席再次訪問中亞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已為各方廣泛歡迎。而中國的資源企業也已經紛紛把目光看向中亞。據悉,中石油、中石化、資金礦業、中國黃金、塔中礦業等企業已經為當地創造了不少稅收和就業,而像萬向資源等企業也開始在積極尋找投資機會。
中國礦業海外投資的下一個十年,是否會在中亞逆襲,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