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抄襲者定價”窒礙創新 中國制造業崛起面臨三道關【2】

2015年06月30日01:47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2015年06月30日 01:17:12來源:經濟參考報

“靠目前的農民工隊伍,怎麼實現制造強國?”

不少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向記者反映,一線工人的技能水平難以滿足企業高效的生產需求,越來越成為企業當下最大的困擾。

“熟練工車間一個月可以生產7萬雙鞋,而新招來的工人隻能生產2萬雙。”福建晉江天貿鞋業公司總經理何明勇說,“不少新員工連機器都摸不熟練,基本的裁剪、走線都不夠整齊,直接影響了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國家提出制造業的發展規劃,相應的一線工人也需要提升版本。”

人社部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農民工人數總量增速下降,勞動力供給已從無限供給向優先供給轉變。2014年全國農民工人數增長501萬,增幅為1.9%,較2013年水平回落0.5個百分點。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說,面對勞動力減少的預期,市場更需要升級“人力資源”為“人力資本”,為產業發展尋找創新動力。

面對高企的勞動力成本,企業也逐漸探索以智能制造替代人工生產。“雖然實施智能制造以后對工人的數量需求減少了,但是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說。

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也指出,“機器換人”一方面將大量代替簡單的人工勞動,另一方面也會提供更多高技能需求崗位。傳統工人可以通過培訓學習機器操作和配合作業,在新的崗位中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

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多地制造企業走訪時發現,“工人2.0”的打造仍然面臨諸多現實困難。不少企業和一線工人認為,勞動力素質提升難的根本問題首先在於制造業一線崗位“低人一等”的社會偏見。

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總經理王琦表示,現在年輕一代工人覺得工廠工作苦、不體面,更願意去第三產業。以外高橋2萬多名員工的來源地為例,以前以江浙一帶為主,而現在多來自廣西、貴州等相對偏遠地區。京東方科技集團副總裁張宇說:“計劃經濟時期的八級工、九級工很受崇拜。現在人們崇尚當白領,一線技工地位難比當年。如何培養出數量更多、質量更高、願意投身制造業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加倍重視。”

同時,工人流動性、不穩定性增強也使企業的培訓成本大大提高。目前我國外出務工人員的組織形式以長輩帶領同村同鄉人組成的“打工游擊隊”最為常見,工人們依靠親友提供的信息頻繁跳槽,很少真正在一個領域裡長期學習技能。

“1個技術人才,沒有10年是沉澱不出來的。”福建紡織企業鳳竹集團董事長陳澄清說,由於工人的流動性增強,對員工的培訓投入也被迫減少了70%以上。溫州服裝商會會長鄭晨愛也認為,部分農民工跨地區跨企業流動,勞動力隊伍不穩定導致企業不願意培訓工人,長期下去將形成惡性循環。

即便企業投入進行員工培養和管理,也往往流於表面,難見成效。“沒有嚴格培訓,做10個產品也許是合格的,但做到100個的時候,一定有2、3個是壞的。”劉紹雲說,自己在日本工廠學習60天都在練習規范的焊接、擰螺絲、壓線頭等基本工作,而國內不少企業直接“默認”工人能夠規范操作,對員工的培訓隻停留在“簡單說兩句”的水平。

“廣大的一線工人是我們生產力的根本,如果這些人的培訓沒做好,再好的管理層、專業技術也沒有用武之地。”劉紹元認為,缺乏成熟的產業工人隊伍,短期內可能影響不太明顯,但長期積累將導致行業水平和產品品質的低下。有業內人士更是不諱直言:“靠目前這樣的農民工隊伍,怎麼能實現制造強國?”

“該壓的必須壓,該關的必須關”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制造業復雜因素交織、矛盾態勢並存的局面將是一個長期考驗,需要培育政府定力、企業耐力和社會承受力共同構建起運轉良好的轉型平台。

在採訪中,多位企業家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反復強調稱,當前市場壓力主要集聚在過於飽和的中低端需求上,相關產能該壓的必須壓,該關的必須關,應當交由市場和企業自主決定。

“以我們工程機械為例,隨著經濟結構調整,估計部分需求還會往下走,那些低端靠拼成本、拼價格的,日子肯定難過,我認為,對於那些該死的產能,不要心疼,更不要出手救,現在應該說,可以適當的再緊縮一把,讓他死掉,千萬不能陷入將死未死、該死不死的停滯局面中,也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中國制造’‘中國品牌’吹沙漉金,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力。”江蘇徐工集團副總經理李鎖雲說。

與此同時,需從制度環境建設入手,重點扶持培養企業的轉型耐力。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說,當前我國制造業的產能已經很大,220多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有些產品的產量已經達到全球生產能力的50%、60%以上,所以新一輪的調整發展過程中產能的擴張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創新、創新再創新,縮短在高端領域與國際的差距,這就需要在制度環境上下工夫。

格力電器總經理望靖東說,好的企業不依賴政府給錢、給優惠政策,更多是要求一碗水端平,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在記者的走訪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公平公正成為企業訴求最為集中的兩大領域所在。

此外,很多企業提出,應注重培育全社會的轉型承受力應對制造業升級轉型“陣痛”沖擊。《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廣東、浙江、福建等東部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集中地區採訪時,多家大型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今年是2012年以來“招工最容易的一年”。

據了解,目前部分工廠關停后產生的富余勞動力一部分仍在沿海制造業和城市服務業找到新工作,一部分則轉移回中西部老家就業,但不論是停留在東部城市還是回轉家鄉,都對當地就業市場和社會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廣東等地正在繼續加大社會保障政策落實力度,企業負擔壓力也隨之增加,以一家萬人大廠為例,部分企業員工工資性支出增長都在數千萬元以上,如何幫助企業化解沖擊需要引起關注。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記者王攀、陳鋼、賈永坤、張展鵬、王俊祿、張桂林、黃鵬飛採寫)

上一頁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