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機制調整以來,人民幣匯率短期內出現一定波動。有市場人士擔心:“這項調整短期內是否會引發人民幣進入貶值通道,加劇短期內人民幣貶值風險?”對此,市場的強勁表現給出了答案:9月10日,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創一個月以來新高,當日一度上漲超過1000基點,是2010年推出離岸人民幣交易以來的最大漲幅。離岸人民幣市場化程度高,顯示了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將保持基本穩定的預期。專家認為,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目的是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能夠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程度提高
人民幣匯率一直牽動著國際國內資本市場的神經。8月11日,央行宣布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改變原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由做市商集中報價形成的情況,轉為參考上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而決定。隨后市場劇烈反應,兩天時間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幅度超過3%。
“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的核心,是讓做市商更多地根據它們對市場供需和價格的預期來確定人民幣匯率,讓中間價更好地反映市場對匯率走勢的預期,這次改革是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說,“之前已有過多次改革,核心都是放寬匯率波動浮動,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次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調整后,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恰好就是市場的正常反應或者說是市場供需對人民幣匯率的某種糾正。”
從這次改革的背景看,2005年匯改以來,中間價作為基准匯率對於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匯率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中間價與市場匯率偏離的幅度較大,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准地位和權威性。專家分析,這種既與國內因素有關也與國際因素有關的偏差大約累積了3%。該誤差不可能長期持續,亟須通過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准性加以調整。
實際上,過去幾年來,由於美元相對歐元、日元等許多貨幣匯率大幅升值,人民幣對美元相對保持穩定,人民幣實際匯率一直處於升值狀態。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測算,2014年以來,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0.28%和9.54%。因而從保持人民幣有效匯率相對平穩的角度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有一定的調整要求。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說:“此次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是與多年來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一脈相承,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符合市場對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預期。之前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調整后將改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基本面明顯偏離的情況,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
與此同時,中國外匯市場的對外開放也在積極推進。目前,境外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國際金融組織等境外央行類機構均可通過人民銀行代理,間接進入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即期、遠期、掉期、期權等衍生品交易。央行近日表示,下一步將允許境外央行類機構直接進入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即期、遠期、掉期和期權等外匯交易。
人民幣不會趨勢性貶值
改革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短期內快速貶值,也引發了市場對人民幣長期持續貶值的擔憂。
對此,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是短期內的一次性調整,經過磨合期后,人民幣匯率會達到一個正常的、相對穩定的狀態,而不應該解讀為人民幣將出現趨勢性貶值。
“人民幣不會趨勢性貶值。”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說,“大量跨國實証研究的結果表明,一國匯率是否會面臨大幅貶值的壓力,主要取決於該國的經濟基本面。面臨經常項目逆差、外債佔GDP比重過高、外匯儲備過低、財政赤字和債務過高、經濟增長低迷、通脹過高等問題的國家,一般較易出現匯率危機。”
馬駿分析,從經濟基本面來看,我國主要宏觀指標都支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首先,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7%的GDP增速仍高於絕大多數國家尤其是那些面臨較大匯率波動的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同時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也十分穩定。最近一些情況表明,由於宏觀調控措施效果逐步顯現,基礎設施投資加速,房地產銷售改善,我國經濟已出現企穩回升的跡象。此外,我國的經常項目仍然有順差,外匯儲備很高,外債佔GDP比重很低,通脹率較低,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都在安全區間。這些基本面因素都明顯強於一些面臨較大匯率貶值壓力的經濟體。
“一般來說,一國人均GDP增速高於世界平均增速1個百分點,該國貨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就會上升0.4個百分點。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幣匯率一般來說會升值。穩定匯率的核心就是穩定經濟,匯率有升有貶都很正常。”黃益平說。
也有人擔心,隨著我國資本項目逐步開放,是否會出現大規模資本流出,從而導致人民幣貶值壓力。對此,馬駿說,一方面,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可以增加我國市場參與者在全球配置金融資源的自由度和靈活性,讓更多機構和居民進行對外投資。另一方面,資本項目的雙向開放也意味著國外資本可以增加對中國的投資。隻要對外開放的步伐和各項措施能保持協調,就可以將跨境資本流動的風險管理好,避免其對匯率造成大的沖擊。
外匯儲備良性減少仍處合理范圍
央行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底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56萬億美元,較上月減少939億美元。這是中國外匯儲備連續第四個月下降,而且是單月最大降幅,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外匯儲備為何出現下降?專家指出,從8月份情況看,一是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操作,向市場提供外匯流動性﹔二是外匯儲備委托貸款項目在8月份進行了一些資金提款﹔三是8月份國際市場一些主要金融資產價格出現不同程度回調。
事實上,外匯儲備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為境內其他主體持有外匯資產的增加。近段時間以來,企業和個人外匯存款持續增加,其中8月份較7月份又增加了270億美元,金融機構外匯流動性也十分充裕。其他境內主體持有外匯資產的增加,意味著企業、居民和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更豐富,這是我國“藏匯於民”戰略的體現,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此前,央行決定將對銀行遠期售匯業務征收風險准備金。黃益平認為,這將抑制外匯市場過度波動,維護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從中長期看,中國外匯儲備充裕,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未來外匯儲備有所增減也是正常的。
“對於短期資本異常流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是允許各國通過一定的措施遏制跨境資本過快流動的。未來我國將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基本可兌換,中國市場的波動將更多引起全球市場的波動,我們對於短期資本流動也會更加關注。”黃益平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18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