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投資的"朋友圈"裡,大家對"放開貸款利率"的理解並不統一,有很大一部分人說,中國銀行(行情,問診)業完蛋了。”徐之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坦言,“其實,現在就此作出判斷很難,"放開貸款利率"勢必會加速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
按照央行決定: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
招商証券(行情,問診)分析師羅毅表示,此利率市場方案的負面影響小於預期。2012年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之后,大部分銀行存款成本較基准利率上調10%,但從實際沖擊來看,銀行息差受到的負面影響有限,利潤增長受負面影響基本上在3%以下。
利率上浮壓力大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張逸民看來:“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條件已基本具備。一方面,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價格形勢基本穩定,是進一步推進改革的有利時機﹔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財務硬約束進一步強化,經過前一段時間"錢荒"的壓力測試,銀行業自主定價能力不斷提高,企業和居民對市場化定價的金融環境也更為適應。”
“貸款利率下限取消,貸款利率最終如何變化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貸款的供給總量﹔二是信貸需求者的談判能力。”魯政委分析,從前者來看,目前貸款總量總體偏緊,因而,並不會導致貸款利率整體顯著波動﹔從后者來看,對具有談判能力的主體,過去由於法規的限制,最低利率隻能下浮至七折,現在則存在下浮更低的空間,這類主體主要是央企、地方政府和其他高信用等級的企業,對於其他企業來說,由於此前利率本來就是上浮的,因而本次調整影響不大。
從當前信貸的實際情況看,今年以來,貸款利率下浮佔比總體穩定,上浮佔比略有上升,而基准佔比則有微幅下降。魯政委進一步指出,“根據我們計算的各期限貸款加權利率與一年期貸款加權利率的比值,發現今年相對於去年下半年有所上升。也就是說,目前的總體情況是信貸供給小於需求、利率有上浮壓力,此時打開貸款下限,影響有限。”
“貸款利率下限取消后,各銀行必然開展低利率競爭以確保貸款客戶,這將有助於更多資金從產能過剩的行業流出,流向新型、增長型企業,並有望進一步抑制日益膨脹的"影子銀行"。”張逸民告訴記者。
[全文閱讀]
通過鍵盤前后鍵←→可實現翻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