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金彧)商業化運作近7年后,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重新回歸政策性銀行定位。
4月1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消息稱,國務院正式批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其中,曾於2008年啟動商業化轉型的國開行,國務院明確要求其堅持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
多名分析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相較於2008年的商業銀行改革,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定位算是向政策性銀行定位的回歸。也意味著國開行將重新享用政策性銀行政策。同時,國開行的深化改革能更好地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供金融服務。
國開行定位“開發性金融機構”
4月12日,國務院要求國開行要堅持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充分利用服務國家戰略、依托信用支持、市場運作、保本微利的優勢,進一步完善開發性金融運作模式,積極發揮在穩增長、調結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此次國務院改革最大的亮點之一,是首次將國開行的定位由一般政策性銀行明確為開發性金融機構。相對於2008年的商業化改革來說,這是國開行向政策性銀行回歸。
郭田勇認為,國開行此次定位回歸是在國家經濟減速的情況下作出的,未來新型城鎮化建設、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均需要國開行這樣的政策性銀行投入更多資金﹔同時,對外來說,“一帶一路”等也需國開行資金支持。
業內人士稱,政策銀行的定位就是要服務於國家的薄弱環節,國開行為基礎設施提供開發資金,而開發性金融比一般政策性銀行投資周期更長、風險更高。國開行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將其明確為開發性金融機構,未來將在“一帶一路”等國家建設發展戰略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國開行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也是三大政策性銀行中發展最快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自1994年成立之初便定位於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等重點領域建設。
國開行七年兩度“變身”
不同於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不吸收存款,主要依托國家信用發行債券融資,再發放貸款等。
2005年,在五大國有銀行完成股權改革后,政策性銀行改革也提上議事日程。其中,歷時三年股改的國開行在2008年率先獲批改革,當時定下的原則是全面轉型商業化,並獲得了中央匯金公司的注資。
“變身”為商業銀行之后,國開行資金來源仍以發行金融債為主,而不像工農中建交這五大國有銀行那樣通過吸儲籌集資金。
國開行原董事長陳元在2009年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國開行成商業銀行后仍優先考慮政策而非利益。
去年以來,有關國開行“回歸政策性銀行”的傳言四起。同年,國開行還獲准建立了住宅金融事業部,被業界解讀為“回歸政策性銀行”的注腳。此次獲批定位於開發性金融機構,也算是一種回歸。
4月12日,絲路基金董事總經理王建業對媒體表示,當前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更加重視政策性銀行,不斷改革和調整其業務,將更好地發揮其在穩增長、調結構、支持外貿發展、實施“走出去”等戰略中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