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火腿"进银行 另类理财别让金融创新变味--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瓷器"、"火腿"进银行 另类理财别让金融创新变味

编者按:从艺术品、红酒、白酒,到普洱茶、手表、钻石,再加上近期令人匪夷所思的火腿、瓷器等理财产品,投资标的种类在不断地突破人们的想象空间,上市公司为了融资可谓手段用尽。
2012年12月27日08:19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从艺术品、红酒、白酒,到普洱茶、手表、钻石,再加上近期令人匪夷所思的火腿、瓷器等理财产品,投资标的种类在不断地突破人们的想象空间,上市公司为了融资可谓手段用尽。

  针对众多另类理财产品,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是为了制造噱头,更重要的是在其销售业绩不佳、现金流吃紧的情况下推出新的融资方式。

  理财产品大玩“旁门左道”

  继手表、火腿等近期赚足人眼球的理财产品之后,农业银行推出一款挂钩瓷器的理财产品,名为“金钥匙 天工”第三期国瓷的理财产品。

  该款国瓷理财产品共包括A、B、C三款产品,分别为盛放牡丹瓷瓶、仿清雍正粉彩桃蝠纹橄榄瓶、仿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鱼尾瓶,价格分别为3800元、4000元、4800元。对应的三款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分别为10.38万、10.4万、10.48万。

  产品说明显示,该产品90天到期后,投资者将会收到10万元的本金和以认购金额计算的5%的收益,另外还有对应的一款瓷器,与其他另类理财产品不同的是,这款瓷器并没有设置到期赎回

  不设到期赎回意味着投资者在认购一份理财产品的同时买入一款瓷器商品,该瓷器未来带来的收益情况是不确定的,产品方也并不保证收藏收益。所以投资者从认购瓷器那刻开始,瓷器的收藏价值就进入了一个风险通道内。据调查,很多客户对必须购买对应的瓷器表示犹豫。

  近年来,银行、证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从艺术品、红酒,到普洱茶、手表,如今,连火腿、门票、瓷器都成了理财产品。除了种类繁多,理财产品的合约设计复杂如天书,晦涩难懂的产品描述也让投资者“眼晕”,很多人基于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和对高收益率的追求而签下合约,最终在投资受损时才如梦初醒。而“被银行客户经理误导”、“只报收益不说风险”、“将理财产品说成存款”等行为,更成为理财纠纷投诉的焦点。

  另类理财被指“高端坑爹”

  几乎每款另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推出,都会引起市场的一阵波澜,特别是股票市场低迷,带动了这类高收益产品备受瞩目。

  不过,从2011年开始,另类理财产品开始走下坡路。2011年以后,艺术品因为估值偏高,存在泡沫。后来曾引来市场上的游资大手笔地出手,以2300元/瓶的贵州茅台最为瞩目。但是围绕这类标的物的“黑天鹅”事件却层出不穷,白酒的“塑化剂”事件让这些高收益的另类理财产品收益蒙上了阴霾。

  有银行理财人士认为,另类理财产品多为不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噱头大于实质,与其挂钩的产品价格走势比较独特,波动非常大,比如艺术品、酒类、普洱茶投资市场都出现过暴涨暴跌,因此风险也会大很多,风险承受能力不高的普通投资者最好不要轻易染指。

  此外,另类理财产品问题频出,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理财产品发行机构也随之放缓了产品发行速度。“另类理财产品投资的标的都比较特别,它们的价值不是实实在在的,多是对未来市场的预估,波动幅度比较大,也相当脆弱,禁不起大风大浪。”一位分析人士直言。而对于最近市场上的瓷器、火腿、门票等理财产品,一名券商人士表示,其实就是资产证券化,在年底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用公司自有产品融资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这体现出金融创新,为上市公司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则凸显了公司在资金上的短缺。”某深圳私募如此评价上述行为。

  据了解,这些另类理财产品一般都会给出预期收益率,但这不是最终收益,而且这些产品也并不承诺保本,不但门槛高,流动性也差一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前段时间华夏银行因一款高达1.19亿元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致多名投资者前去抗议。有时候高端理财做不好就会变成“高端坑爹”。

  莫让金融创新变味

  近年来,理财市场规模急剧扩张,知名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到今年前三季度,内地已发行的理财产品总面值已达12万亿。但随着理财产品规模越来越大,各类纠纷也层出不穷,“巨亏”、“误导”、“欺诈”等事件不时让投资者感到“心惊惊”。近日,某银行员工私卖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偿付本金的事件,更将理财产品推至信任危机的关口。

  如果说理财产品另类化是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玩的噱头的话,至少在出现问题时,投资者仍有主可寻。而各种打着银行、信托等正规金融机构旗号、或是借渠道销售的一些其他类的理财产品,一旦出问题,更是让投资者欲哭无泪。

  广东经天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郑名伟认为,理财产品创新对投资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理财产品创新可以增加投资产品,丰富投资渠道,坏的方面是理财产品创新会增加市场风险。

  有银行人士针对员工私售私募股权产品一事指出,所涉产品并非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而是一种私募信托,但该产品将“托管银行”写成“监管银行”有明显的误导嫌疑,令投资者相信银行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银行即使监管资金,也只是监管资金去向,即是否真正投入了项目企业,只要这个责任尽到,收益和本金偿还就是要由企业负责了,跟银行没有关系了。投资者签约,等于是在和企业签约,而不是和银行。

  商业银行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管理,灰色地带却严重缺乏管理。“像央行、银监会对我们都管得很严,但那些第三方的理财却没有归口管理单位,反而野蛮生长,给整个理财市场都带来严重不好的影响。”有银行管理层无奈地说。

(责任编辑:曹华、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