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整治"飞单"乱象 买理财产品要警惕私售--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银监会整治"飞单"乱象 买理财产品要警惕私售

薛皓中

随着近来一些银行员工的“飞单”事件被曝光,引发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风险的关注。在采访中,省城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在该《通知》下发之前,各银行都已经接到总行通知要求对代销现象进行内部清查。
2012年12月27日09:25    来源:山西晚报    手机看新闻

  随着近来一些银行员工的“飞单”事件被曝光,引发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风险的关注。近日有消息称,银监会一份标注为内部特急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到各家银行,文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排查代理销售第三方产品的业务,并在15日内完成排查工作形成正式汇总报告。

  24日,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太原多家银行,有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刚刚正式接到这份《通知》。同时,多家银行人士还表示,他们此前就已收到内部清查指令,自查工作已展开。

  “飞单”:银行业内公开的“潜规则”

  一直以来,“飞单”现象在银行业内是公开的“潜规则”。“所谓‘飞单’,就是银行理财经理利用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介绍客户购买银行销售系统外的信托、私募基金等第三方产品。”太原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来说,银行理财经理手中的客户资源就是他们眼中的肥肉,很多客户对第三方机构认可度还不高,但对银行非常信任,所以很多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和私募基金就会私下找到银行理财经理要求合作。比如,银行工作人员向其客户推荐一款第三方理财产品,客户购买成功后他即可获得1%—3%的佣金,这类产品一般起点100万元到300万元,远远高于他销售本行理财产品所获得的收益。

  一家银行的理财经理也私下告诉记者,在高佣金提成的诱惑下,身边的确会有一些理财经理会被吸引,并且极力鼓动客户购买第三方机构的理财产品,其中,有些产品很多以高收益率为诱饵,“但是,风险和收益永远是对等的,第三方理财存在监管、风控等诸多空白,相比于银行自己发售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来说,虽然有着更高的收益率,但如果投资项目出现问题,常常会让消费者血本无归。”

(责任编辑:曹华、贺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