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基金四大偽創新 短期理財基金或成雞肋--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基金頻道

吐槽基金四大偽創新 短期理財基金或成雞肋

來源:《錢經》

2013年01月05日17:58        手機看新聞

  曾經的分紅基金和早期的QDII,如今的發起式基金和短期理財基金,似乎是基民難逃脫的創新和營銷陷阱。市場蹉跎之下,投資者更應警惕“偽創新”的忽悠,畢竟,在中國理財,防“忽悠”的能力很重要。

  幾年來A股市場“跌跌不休”,再加上券商資產管理、陽光私募、信托行業的崛起,基金號稱財富管理正規軍的領頭羊地位已岌岌可危。基金業在中國已走過十多年的時間,可基金公司似乎仍然不願意做費事又費力的投資者教育,反而熱衷於尋找熱點來包裝產品,再通過營銷手段擴充規模。某種程度上說,基金公司更像是營銷公司而非資產管理公司。而基金公司熱衷包裝產品制造營銷噱頭,發行“偽創新”產品也不是沒有道理,近年來那些有“噱頭”的產品都競相受到市場追捧,首發基金規模更是屢創新高。但“噱頭”終歸是“噱頭”,那些曾經或眼前的基金創新產品不僅要等市場和時間的檢驗,還要我們在選擇時仔細擦亮眼睛。

  早期QDII大忽悠

  今年,海外市場逐漸從低谷中走出,國內的QDII基金業績斐然,平均收益接近6%。可查看多隻早期發行QDII基金,多數仍然處於虧損狀態,其中上投亞太優勢成立以來虧損更是達到了45%。

  回首2007年,QDII基金因申購人數眾多,曾出現過比例配售的現象,南方全球精選、華夏全球精選、嘉實海外中國以及上投亞太優勢等首批四隻基金QDII產品均曾創造了申購的“神話”。其中,南方全球精選因為申購量太大,之后追加了40億美元的額度。

  雖然QDII基金當初宣稱投資的是內地之外的國際市場,目的是對沖國內市場風險,但QDII似乎更貼近A股走勢的淨值表現,根本無法實現與A股對沖風險,單從業績來看,是最大的“忽悠”基金。一位QDII基金經理對本刊記者坦言,雖然QDII基金宣稱投資於國際市場,但實際仍與A股“打斷骨頭連著筋”,尤其是投資大中華區的QDII基金。

  如華夏QDII、南方QDII、上投摩根QDII等基金公司在2009年三季報中公布的前十大重倉股中,持有大量中資銀行和保險的H股。業內人士曾透露,基金銷售主要靠銀行渠道,保險公司又是申購基金的大戶。國內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對基金公司來說都是絕對得罪不起的“大戶”,所以隻好拿出不少QDII資金做違心投資。

  而出於對QDII的“心理陰影”,讓投資者一有機會就會贖回表現糟糕的QDII基金。在2009年三季度,QDII基金遭遇大規模贖回。其中,華夏全球QDII基金的贖回達到9.6億份,南方基金QDII的贖回達到9.3億份,上投摩根基金QDII的贖回達到8.5億份,這三家基金公司的QDII規模總共縮水超過27億份,令業內外瞠目結舌。

  分紅型基金分的還是基民的錢

  分紅基金,真的如銀行利息般給基民帶來穩定收入了嗎?實際上基金分紅並沒有投資者想的那般美妙,分紅也不見得真的鼓了腰包。銀河証券研究中心基金研究總監王群航認為,開放式基金分紅,其實就是把可分配收益的一部分以紅利的方式分配給投資者,不過是把投資者的錢從左口袋移到右口袋。操作上,投資者可以選擇現金分紅或紅利再投資兩種方式。多數投資者都把基金分紅方式設置為紅利再投資,這樣等於把左口袋的大面額鈔票,換成了小面額鈔票,並繼續放在左口袋中。而現金分紅則是把左口袋的一部分鈔票拿到右口袋,相當於基金公司幫客戶執行了贖回的動作,但不收任何手續費。

  德聖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認為,如果投資者選擇紅利再投資,那麼基金分紅對投資者沒有任何影響。如果投資者選擇現金紅利,那麼對基民利益的影響取決於分紅的時機:如果分紅后股市出現下跌,基金也下跌,那麼分紅就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損失,有利於投資者。反之,如果分紅后仍然上漲,那麼實際上是降低了投資者收益。

  分紅不會影響基金的累積淨值,隻有基金的累積淨值才能真正反映基金的管理水平。淨值增長率是判斷基金投資價值最重要的標准。某些基金長期不分紅,但累計淨值增長名列前茅,這種基金仍然是優秀的基金。如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在王亞偉從華夏基金離職前,不到8年的時間中,共分紅8次,每份基金累計分紅隻有0.68元,但這並不妨礙華夏大盤成為累計淨值和淨值增長率最高的基金。

  發起式基金玩“噱頭”

  發起式基金是今年基金公司為緩解其經營壓力最新推出的 “噱頭”產品。發起式基金需要公司股東資金、公司固有資金、公司高管人員和基金經理等人員的資金認購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有期限不少於3年。普通基金2億元起發行,發起式基金5000萬元起發行,且優先審批。

  發起式基金的優勢在於它實現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之間的利益絕對捆綁,有助於加強基金管理人的責任感,避免了基金管理人隻想著擴大規模提取管理費,而不專注於基金業績的道德危機。然而今年發起式基金卻集中在債券型和指數型產品中。德聖基金江賽春表示,債券型發起式基金,只是解決了中小基金公司發行基金產品困難的問題,對投資者並沒有實質的意義。但這個“噱頭”對基金募集確實有效,天弘基金作為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天弘債券發起式基金的募集規模達到了30多億元。

  相對而言,投資者更希望基金公司發行權益類(如股票型、混合型)發起式基金,而基金公司避重就輕,全面回避了此類產品,集中在低風險的固定收益產品上。有市場人士認為:“發起式基金之所以很少在股票基金發行中試水,主要原因或許還在於基金公司對未來市場前景並不看好,甚至是基金管理人對自己的管理水平沒有信心,不願意也不敢去蹚那趟渾水,省得將自己也陷進去。”

  短期理財基金或成雞肋

  除了發起式基金,基金公司還打起了短期理財產品的主意。首批短期理財債基匯添富理財14天、華安月月鑫分別創造了244億元和182億元的首募規模,給發行艱難的基金行業打了一劑強心劑,排隊等待審批的短期理財基金一度多達20多隻。

  短期理財基金降低了投資者參與短期理財產品的門檻,不過隨著到期日成績單的揭曉,短期理財基金原形畢露。頂著低風險高收益之名的短期理財產品業績平平,不僅遠遜於銀行理財產品,更是大幅跑輸貨幣基金。

  截至2012年9月,已經發行的短期理財基金有14隻(同一基金A、B份額算1隻),期限包括7天、14天、30天、60天、90天和180天。來自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在收益方面,可納入統計范疇的所有短期理財產品截至8月24日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90%,而同期的貨幣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為3.75%,高出短期理財基金0.85%。

  與貨幣基金相比,除了投資范圍較廣外,短期理財基金在其他方面並沒有表現出優勢。在流動性方面,貨基更是擁有絕對的優勢。貨幣基金在開放日均可辦理申購贖回,一般為T+1日到賬,而短期理財基金在存續期內是不允許操作的。

  事實上,短期理財基金在收益方面與銀行理財產品也不可同日而語。公開信息顯示,相當多一個月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都能達到4%,有些兩個月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可達4.8%。相比而言,幾隻到期的短期理財基金年化收益率隻有3.03%∼3.97%。

  為了沖規模,基金公司為了發行短期理財基金是“賠本賺吆喝”。業內人士透露,基金公司發行一隻短期理財基金,廣告費、軟文費、渠道培訓費、活動費等營銷費用就需要百萬左右,銀行再分走50%的管理費,基金公司想要賺錢不容易。而首批產品的火爆銷售難掩其平淡的收益,隨著發行產品的募集規模接連減少,而且每逢打開就遭遇持有人巨額贖回,短期理財基金或許又成為基金公司的一個創新“雞肋”,投資者也要認清“雞肋”的真面目。(陳偉)

(責任編輯:張文婷、賀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