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癱瘓母親進城打工 感人孝道折射養老困局--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保險頻道

背癱瘓母親進城打工 感人孝道折射養老困局

2013年01月06日10:19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工棚裡的“家”

  冬日雨雪欲來的湖北宜昌,天空陰沉沉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寒意。在宜昌市中南路一處建筑工地上,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工棚,是譚學軍和母親剛剛收拾好的“新家”。過去3年時間裡,他和母親的“家”就在一個又一個工棚或臨時住處之間流轉,他也如蝸牛一樣馱著母親在城市裡過著屬於他們的生活。

  “搬家”后的第一件事,譚學軍就將取暖器打開了,天氣寒冷,薄薄的板根本無法抵擋屋外的寒氣。雙手無法伸展以及雙腿沒有知覺的母親,在寒冷中長期躺坐著,很容易生凍瘡。實際上,今年氣溫陡降后,母親臀部已長了褥瘡。

  3年前,譚學軍與妻子離婚后母親沒人照顧,他將母親從秭歸老家背出來,開始了背母打工的生活。

  “其實,這樣的生活已經很好了!”在譚學軍看來,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至少有了一個住所!”

  在譚學軍眼中,這一間板解決了他的全部難題。當然,這是老板特意優待他——他可以使用取暖器這一類高用電量的電器,能夠自己生火做飯,甚至,母親還可以享受一個“單間”。

  記者目睹了這個“單間”的窘迫:一張高低床,下面鋪著母親的被褥,上面堆放著雜物,屋裡幾件家具異常簡單,兩個板凳,一張小桌,都是譚學軍從外面撿回來的。兩把椅子橫在床鋪與屋板之間,椅子中間的空隙中放著一個馬桶,這是白天譚學軍上工之后,母親自己“方便”的地方。

  “我原來是想在床板上打個洞,可現在是冬天,還沒來得及弄。”譚學軍這樣解釋屋裡的簡易廁所。在譚學軍上工的時候,母親隻能從床上依靠雙臂的力量慢慢地挪到兩張椅子邊,再依靠椅子的支撐完成大小解的全部過程,馬桶中的穢物譚學軍一得空就會回來清理。“工棚不隔音不隔味,放時間長了,怕工友們會說閑話!”

  雖然簡陋,譚學軍覺得這間板房的條件又上了一個“台階”。此前,他在宜昌猇亭工地裡的家是一個8平方米左右的泥磚工棚,裡面擺放了兩張單人床和一個放著鍋碗瓢盆的小桌子后,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從石棉瓦的縫隙裡可以看到天空,晚上也能躺在床上數星星,晴天的灰塵、雨天的雨水,都是這個“家”必不可少的伙伴。

  盡管生活艱苦,但譚學軍從未想過放棄。當他12歲那年父親與母親離婚離開家后,他就成了家裡的“頂梁柱”,與母親一起撐起這個家。1985年,當准備上房頂打谷子的母親意外從梯子上掉下來摔傷后,15歲的譚學軍不得不承擔起照顧母親的重任。

  “漂”在工地

  日子雖然艱苦,但還可以勉強支撐。可2009年妻子與他離婚后,一道難題再次擺在了譚學軍面前——母親身患重病,兒子還在上學,他如果外出打工母親就無人照顧。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一邊種田一邊照顧母親。

  2009年春節后,當他將這個想法告訴自己一直跟隨的重慶老板蘇恢立時,蘇恢立被感動了,當時就對他說:“你回去種田,養得活一家人嗎?這樣,你先把你媽接過來,住宿的事情,我來想辦法。”

  就這樣,母親蘭秀遠被譚學軍接到工地上,老人剛剛接過來的時候,確實有些手忙腳亂。譚學軍告訴記者:“工地上凌晨4點多就要上工,中間還得回來伺候老人,給她穿衣服什麼的。做好這一切后又要趕到工地上干活。”為了不吵到母親,譚學軍每天起床都不開燈,為此沒少被門框撞到頭。

  每天早上上工前,譚學軍會把饅頭之類的干糧放在母親枕邊,母親醒來后就可以吃到早餐。中午收工,他也會一路小跑回家為母親做飯。母親無法自己吃飯,他都是在伺候母親吃飯后隨意扒上幾口冷飯就趕回工地干活,晚上收工后,他又要快速地踩上自己那輛破舊的二手自行車,趕到附近的菜場買來當晚和第二天的菜。

  在工地干活,趁別人休息的一點時間,譚學軍總是跑回“家”看看,不是清理大小便后的穢物,就是照顧老人吃喝,有時還將母親抱出門晒晒太陽。為此,譚學軍常常要加班加點才能完成既定的工作。譚學軍學歷不高,在工地上只是在泥瓦班做事的雜工,什麼苦活累活都得干,為了照顧母親又不影響工期,他常常要付出更多的體力。

  當然,在母子倆看來,最為辛苦的莫如搬家了,“西陵二路、中南路、寶塔河……”蘭秀遠老人扳著指頭,數著這幾年在宜昌搬過家的地點。不停搬家的經歷,讓母子二人記憶深刻。

  2011年農歷正月十六,春節長假才過了幾天,由於工地完工,譚學軍要將“家”從西陵二路搬到位於中南路的工地。從西陵二路居住的6樓工棚搬出來,樓上樓下全靠譚學軍一個人搬拖。

  “我媽的床鋪特殊,到一個新地方首先得把床鋪弄好。”譚學軍說,完成整個搬家的過程,需要花費1天多的時間。

  背著下半身無法動彈的母親爬樓,是譚學軍最難的時候。由於蘭秀遠老人下肢僵直,無法彎曲,一旦腳觸碰到樓梯台階,就會疼得直冒冷汗,譚學軍不得不將母親背著,然后小心地倒退著下樓。

  那次從西陵二路搬家的經歷讓譚學軍印象尤為深刻,6樓、5樓……他一步一步倒退著挪動腳步,下到3層樓以后,大冷天裡譚學軍已經是汗流浹背。

  到了新住處后,譚學軍和母親兩人都累得不能動彈。因為搬家的顛簸和勞累,老人的腿會顫抖好幾個小時,譚學軍就幫母親捶腿按摩。老母親對兒子說:“在你身邊我心裡舒坦,以前在老家,每天晚上連關門都要鄰居幫忙。”

  像這樣的搬家場景,譚學軍和老母親每年都會經歷幾次,“我不累,只是苦了我媽。”譚學軍經常這樣自責。其實,他和母親都記得當年從老家出來的情景,崎嶇的山路上洒下了譚學軍的汗水和母親的淚水。因為路途艱難,幾年來,母子倆都沒有回老家過年。如今,譚學軍更希望年事已高的母親能在城裡有一個安穩的地方養老。

  背母打工背后的養老無奈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譚學軍背母打工的經歷經過當地媒體報道后感動了很多人。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就表示,“譚學軍背著癱瘓母親進城打工的事跡感人至深,值得全社會尊重和學習!”

  事實上,在贏得社會褒揚的背后,譚學軍也有自己的無奈。在母親無人照顧的時候,他曾想過將母親送到養老院,但他發現這個願望並不現實。“我找過縣裡的敬老院,但人家說我母親有后人,不是孤寡老人,不屬於他們的接收范圍。去私人辦的養老院,除去要交一筆不小的費用,母親生活無法自理還得請個護工,一算下來,我每個月打工的錢全部貼進去還不夠!”正是這樣的尷尬局面讓譚學軍最終決定背母打工。

  盡管如今背著母親在工地上輾轉漂泊,但譚學軍心中依然有自己的夢想——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在城裡有個家,母親可以在這個家裡養老,不用再跟他在工地上顛沛流離。

  但譚學軍的這個夢想遙不可及。雖然他的收入已經從曾經的一天五六十元漲到了現在的120元,可距離買房的夢太遙遠。而一旦沒有工程做,可能斷了他養活母親和兒子的收入來源。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周運清指出,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大力弘揚。近年來,辭職照顧母親、背著母親上大學的感人事跡不斷見諸報端,我們在收獲一個又一個感動的同時,也讀到了一個群體背后的無奈。這同時還說明,我們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所暴露出的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要重視的地步。如今,伴隨著農民工外出打工和老齡化社會到來的雙重因素,農村養老問題日益突出,重病老人、空巢老人的養老已成為嚴峻的社會現實。面對像譚學軍家庭這樣的特殊情況,我們的政府有必要加快養老體制改革,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優先考慮一些亟待解決的特殊情況,讓百姓真正無后顧之憂。

  而對腳穿一雙單鞋的譚學軍來說,他最大的願望是這幾天發了工錢之后,給母親買雙新棉鞋,因為這個冬天特別冷。(張翀江韓 林姚)

(責任編輯:朱瑤、劉陽)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