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漢嵐圖:祁祺
“雙十一”,那叫一個火。一邊是消費者的興高採烈,一邊是投資客的萬分疑惑:電商時代,投資實體商鋪的收益是否會大打折扣?“一鋪養三代”還可能嗎?
實地店鋪:一鋪養三代?
老朱2004年在田林路買了200平方米左右的商鋪,投資600萬元。當年行情正夯,被中介“一鋪養三代”的話擊中,果斷出手。當時買下就借給了中介,對方還想著做二房東,樓下自己經營,樓上轉租,沒想到一年租約都沒到,不僅沒轉出去,自己也經營不下去了,賠了老朱違約金就搬走了。“之后長租給了銀行,就變得比較穩定了。但租金8年來都沒有怎麼漲,每年都是40萬元左右,也算收回了一半成本。我這一代不用愁了。”至於“一鋪養三代”的事情,老朱並不看好。“現在電子商務這麼火,肯定對實體店鋪有沖擊,大家開店不一定要租我們的商鋪,她可能在淘寶注冊,不需要多少成本就開起來了。開店的人轉到網上去,市場需求少了,供給多了,租金價格當然很難抬上來。”老朱甚至有點后悔當年沒買商鋪后面的住宅樓,說價格都翻了一番!而老朱的商鋪要賣,也因為金額高,擔心是有價無市,隻能靠著收取租金回本,照現在的行情,也很難漲價。
不過,長期從事商鋪交易的中原地產工商鋪部羅婭卿認為,“一鋪養三代”也不是不可能,但非常考驗投資者的眼光。這是一個冒險家的游戲,輸贏賭很大。隻有不斷地能夠租出去,店鋪升值,才能養得起三代。買得不好,就隻能砸手裡了。
實體商鋪:總有市場需求
雖然更多的年輕人轉移到了網店,但總有一些消費無法在網上完成。“吃飯總不可能上網吃,逛街你還是得試穿。總要有體驗店,但凡有網購經驗的人都會先去實體店看看。”羅婭卿覺得實體商鋪永遠會有需求。而且網店也有可能成為實體店鋪的潛在客戶。“可能剛開始創業的年輕人沒有資金,選擇在網上開店,當做大做強以后,它便會考慮擴張實體店鋪。”羅婭卿舉了鑽石小鳥的例子,這個以網店起家的珠寶品牌,在得到風投青睞后,就在寫字樓開起了實體店鋪。
其實,實體商鋪投資得好不好,最關鍵在於眼光。羅婭卿告訴記者,也分為很多種,有地段好的高端商鋪,如位於淮海路的商鋪,不愁租不愁賣,不過資金門檻也是極高﹔還有一些商場商鋪,比如港匯、百盛裡面的店面,價格也不低,除了物業費,還要支付商場的運營費和推廣費,成本也是頗高。另一類街區商鋪,依托住宅區,或在大賣場周邊,價格相較前兩種低些,甚至有些私人單戶無需物業費。“新興的郊區商鋪資金不高,還有一些升值的潛力,做到低買入、高拋出自然就賺得多。高買高賣當然也賺,但成本就會比較高。老的投資客都會考察周邊的環境、區域發展和人口導入,再做決定。”羅婭卿舉了江橋老街的例子,“100多萬一套,租客就是做餐飲的,賣奶茶的,開服裝小店的。再受到網店沖擊,做這些生意的人總歸是要有個實體店的。”
投資網上店鋪,尚未成氣候
對於小本創業的年輕人來說,資金成本低的網上店鋪,增加了他們的選擇﹔而對於投資客而言,網上店鋪的低門檻,是否也是一種新的選擇?“我們是根據客戶需求來接單的,目前還沒有客人要求投資網上店鋪。最多是朋友讓我幫忙看看網店而已。”雖然電子商務如火如荼,但目前看來尚未進入投資客的目光中。羅婭卿覺得投資網上店鋪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流通性差,“現在的淘寶是有轉讓店鋪,但局限性大,接手的人必須是做同類生意的。比如說你是賣衣服的,通過一定時間的經營,你的級別較高、排位較前、好評多,這個商鋪才賣得出去吧?誰會看排名50以后的商品?假如這樣的好商鋪要賣,也隻能說賣給同樣做服裝生意的,它所謂的好位置、好評才有價值。”
最要命的是,現在的網上商鋪還沒有發展到可以收取租金的程度。這與傳統商鋪靠租金為生很不一樣,網上商鋪要投資也多半是投入時間成本,然后轉讓給他人,收取一定的轉讓費。但目前這個市場顯然還沒有成熟。
TIPS
實體商鋪投資建議
地段,地段,還是地段。除此就是看這個商鋪本身還在不在租約內,有人租的商鋪總比空置商鋪更靠譜些。
街區商鋪的潛力評估。選擇街區商鋪首先得考察周邊的居住人群、消費習慣以及調查該市場的租金情況。另外,還得考察該區域內商鋪的數量、種類和規模。通常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商業圈才比較容易吸引消費者,並迅速成為新的商業中心,這樣的商鋪也比較容易出租出去。
如果打算投資尚未開發的新街區,風險較大。要調查清開發商的實力以及該商鋪的預售許可証。通常有實力的發展商2-3年就可完成社區建設了,而有些則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如果你在早期開發初期買的商鋪,而整個社區的人口入住卻很慢,那商鋪就很難旺起來。
仔細研究商鋪的物業管理合同。
比如,一定要在事前仔細研究物業管理合同,注意配套設施的分戶獨立性,看看是否有獨立的水表、電表及其他必備的獨立設施。並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水、電、氣等的收取、分攤、使用等事項,事后如果出現糾紛,應與物業管理方協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