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從“借短貸長”談銀行的真實利差--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

韓軍:從“借短貸長”談銀行的真實利差

清華大學金融工程研究所主任 韓軍

2013年01月25日16:26    來源:中國資本証券網    手機看新聞

關於銀行是否有“暴利”的話題一直在爭論,但銀行的高額利潤卻是不爭的事實,於是銀行高額利潤的來源便成為關注的焦點。

對銀行高額利潤來源大體有銀行壟斷說和高利差說,其實在中國,因為存貸款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的壟斷主要也是通過存貸款的利差來壟斷,但是,對銀行存貸高利差究竟有多高卻說法不一。

大多數人在考慮銀行存貸利差時,往往考慮的是1年期存款利率是3%,1年期貸款利率是6%,這樣銀行利差收益就是3%﹔網上還看到郎咸平先生的一篇《中國銀行業為何有恃無恐》文章,其中講:“央行規定的存貸利息差可以達到3%-3.5%。我要提醒各位的是,這個還只是名義上的,隻有地方政府、央企才能享受得到。對於大部分民營企業來講,存貸利息差能達到7%”。郎咸平先生的銀行利差說還是基於1年期存款利率和1年期貸款利率對比的利差說,其實這樣考慮銀行利差是淺顯的。

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有一種說法叫“借短貸長”,就是長期的貸款,並不是用長期的存款去匹配。比如,某人向銀行住房按揭貸款100萬、貸25年,銀行沒有100萬25年的存款與之匹配,銀行是通過不斷吸收短期的存款,來支撐這筆長期的貸款。再比如,有一筆100萬1年期的貸款,銀行貸款利率經上浮后是11%,銀行可以通過不斷吸收活期存款來支撐這筆貸款,而目前活期存款的利率央行規定隻有0.385%,也就是說這筆100萬貸款銀行的真實利差可以達到10%多。目前央行允許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向農民貸款最高利率可以達到17%,如果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採用“借短貸長”的辦法操作,其利差之大則相當可觀。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支持三農是支持力度大,還是利差力度大?

從目前我國上市銀行年報披露的情況看,銀行“借短貸長”業務量普遍佔其貸款總業務量的50%左右,即50%左右的較長期限的貸款都是用較短期限的存款來匹配,這50%貸款的利差,絕不是我們看到的相同期限的存貸款利差。也可以說,如果銀行1年期存款利率是6%,1年期貸款利率也是6%,銀行照樣可以賺錢,因為銀行還有近一半的貸款,是用更低利率的短期(或活期)存款去支撐較長期的貸款,這其中還是有利差可賺。

人民銀行《2012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2年末,全國本外幣貸款余額67.29萬億元,這麼大的貸款余額僅由“借短貸長”所帶來的收益就相當可觀,因此,在中國有基礎進一步加大存貸款利率上下浮動區間和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

(責任編輯:章斐然、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