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勞動力優勢參與國際競爭,推動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是,現在勞動力成本優勢在逐漸減少,企業勞動力成本上漲較快,導致生產經營壓力加大,經營效益下降。盡管如此,與國際相比,我國的工資水平仍然偏低,勞動力仍具有一定比較優勢。未來勞動力豐富的特點仍將持續,仍將享有一定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要把握好這個緩沖機會,爭取經濟平穩轉型。
近幾年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勞動力成本呈遞增趨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勞動力結構的改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開始出現顯著增長。據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2012年,中國勞動力基本工資年增長率逐年遞增,分別達到6.3%、7.5%、9.7%和9.8%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79-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4%﹔其中2001-2011年城鄉居民民收入分別增長9.5%和7.4%。
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個百分點。在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12.5%,經營淨收入增長15.3%,財產性收入增長8.9%,轉移性收入增長11.6%。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比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其中,工資性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16.3%,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長9.7%,財產性收入增長9.0%,轉移性收入增長21.9%。2012年末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為2290元,比上年增長11.8%,增速高於農民人均純收入1.1個百分點。
幾大因素推高勞動力成本
目前,推動各地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既有企業受外部環境、政策法規、用工形勢等影響,用工企業被迫上調工資水平,也有企業為吸引人才、持續發展而採取的主動加薪策略。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人口紅利趨於衰退,老齡化成為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中國勞動人口佔比74.4%,同比微降0.1個百分點,結束了之前多年上升的趨勢﹔人口撫養比為34.4%,同比微升0.2個百分點。推動人口撫養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老齡人口撫養比的提高。另外,“劉易斯拐點”也日益臨近,據估算,農村可轉移的富余青壯勞動力已從1990年的1.3億下降到目前的0.3億。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中國人口紅利將有所削弱。從趨勢看,人口紅利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但紅利爆發期已經結束。
2.政策性因素直接影響勞動力成本上漲。一方面,最低工資標准的上調,對勞動力價格上漲產生了直接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有效規范了企業的用工模式,提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2012年不少家企業上調了最低工資標准,增加了全體員工工資福利,整體工資水平的同比漲幅在10%以上。此外,新《勞動合同法》也促使企業依法為員工購買社保,隨著工資基數、社保繳費基數的增加,企業用工成本呈加速增加態勢。
3.高房價間接推動生活成本增加。2012年房價不降反升,與上月相比,1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上漲的城市達54個。目前我國城市房價仍然居高不下,仍在上漲通道中。高房價不僅削弱了居民的消費能力,而且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間接提高了勞動力成本水平。
4.物價快速上漲催生企業加薪壓力。近年來,物價水平持續較快上漲,通脹背景下各項成本提高,推高了農民工的工價預期,而生存困境下的中小企業能夠承受的人工成本又較為有限,導致企業員工對薪資增長需求越加明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人流動頻率。為保障員工的穩定性和企業的正常經營,許多企業不得不通過加薪來留住工人,避免人員流失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一些企業不得不通過加薪來維持員工的穩定性。
5.“民工荒”倒逼工資上漲。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勞動力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不斷增加,一般勞動力工資收入上漲也成本不可避免的趨勢。同時,我國始於1996年的教育產業化式擴張培養了大量學歷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培養明顯不足,形成技術工人的結構性短缺。隨著人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緊缺導致工資上漲的現象將會越來越普遍。
6. 部分勞動力回流農村。隨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力度的不斷加強,農業部門的經濟收入得以不斷地提升,從而提高了農民工的機會成本,致使一部分勞動力回流農村,減少了勞動力短期市場供給,近年來的民工荒和招工難已顯露出這一矛盾,廉價勞動力時代有可能逐漸消失。
7.新生代異地務工群體的需求轉變,助推了勞動力價格上漲。當前異地務工群體的需求也發生著變化,特別是新一代異地務工群體,對社會的訴求不斷提高,不僅要求增加實際工資水平,而且對工作、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使企業的用工成本不斷加大。
理性看待勞動力成本上漲對經濟的影響
低工資水平在給中國帶來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從長期看,低勞動力成本嚴重制約了我國產業的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使不少企業失去了加大科研投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技術含量的動力。同時,勞動者所得太低,必然導致整個社會收入結構不合理,消費需求不足,產能嚴重過剩,進而導致市場和生產結構的扭曲和畸形化,使社會生產資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1.加大了企業成本壓力,減少了企業經營利潤。面對勞動力成本的較快上漲,大部分企業難以通過提升產品價格來應對,短期內也難以通過提升生產效率、轉型升級等方式來緩解,這直接加大了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成本負擔,壓縮了企業的利潤水平。
2.推高全球通貨膨脹水平。從韓國和日本的經驗來看,國內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推高國內通脹水平,並抬高出口商品的價格指數。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1年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10.4%,相對於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韓國而言,我國“向外傳導”通貨膨脹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將對我國構成中期通貨膨脹壓力,並將通過國際貿易途徑使內部壓力“外部化”,從而推高全球范圍內的通貨膨脹水平。
3.推高企業產品價格,削弱了企業市場競爭力。為應對勞動成本上漲,部分企業提高了產品銷售價格,產品價格優勢因此下降,企業競爭力也因此削弱。在當前內外需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將直接影響到產品成本,降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致使企業訂單數量減少,企業用工趨於謹慎。
4.少數企業減少接單,影響到企業正常經營。由於企業的議價能力差,成本上漲的壓力不能轉嫁到產品價格,一些訂單價格甚至高於成本,企業因而不敢接訂單或少接訂單,對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造成影響,企業生產銷售量也大幅減少。
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勞動力成本上漲在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消極影響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積極作用。
一方面,“用工荒”倒逼中國經濟加大轉型力度,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會改變生產要素投入比例,增大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有利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升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業加強新產品研發力度,強化品牌意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提高企業競爭力來應對勞動力成本壓力。
勞動力成本上升也可以直接刺激國內消費的增長,勞動力成本上漲意味著居民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將直接增強消費能力。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每提高1%,將帶動居民消費支出提高將近0.73個百分點,勞動力工資的上漲將有效釋放國內的消費需求潛力。
我國勞動力仍具較大競爭優勢
1.勞動力工資水平較低、勞動力豐富的優勢仍將持續。長期以來,豐富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一直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稟賦優勢,依靠這一優勢,中國出口了大量勞動相對密集產品,走上了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要特征的制造業立國的發展道路。
未來20年,預計還將處於二元經濟的不發達階段,農業富余勞動力還需要持續實現轉移,勞動力總量龐大、供給充足的現象將長期存在。同時受中國制造業仍處於國際分工低端、利潤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約,勞動力工資水平仍然較低,而且這一現象也將長期存在。從人口的角度看,中國的人口峰值將在三、四十年間出現,這說明中國勞動力豐富的基本國情短期內不會出現根本改變。
2.與國際相比,勞動力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從出口看,近幾年中國出口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增長,成本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力成本低廉方面,中國勞動力成本僅為發達國家的2%—4%。從工資水平的國際比較看,我國制造業雇員工資仍處於較低水平,較之於發達國家,目前制造業雇員工資水平大約是英國的1/27,日本的1/22,美國的1/21﹔較之於新興國家,大約是韓國的1/13,新加坡的1/12﹔較之於發展中國家,大約是馬來西亞的1/4,墨西哥的1/3。
而從職工工資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來看,我國的這一數字由1990年的15.8%下降到2009年的10.1%,下降了5.7個百分點,這說明工資勞動者在增加值的分配比重偏小。再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絕對數量的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還是比較小的,仍具有比較優勢。預計到2015年,中國勞動力成本也僅將達到西歐國家的38%,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也仍然享有一定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例如中國制造業的工資水平僅為墨西哥的25%。
如何進一步挖掘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
1.引導企業轉變觀念,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從長期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企業發展空間必定受限,根本出路是必須加快轉型升級。建議各地政府積極引導企業轉變觀念,加大對傳統行業企業技改的扶持力度,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擴大盈利空間。
2.切實落實好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小微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抗風險能力低,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中,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更大,亟須在政策、資金、人力資源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建議各級政府深入貫徹和細化落實好中央和各地出台的小微企業優惠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緩解企業融資難題,促進小微企業健康良好發展。
3.促進企業加強人文關懷。相關部門和工會要努力促進企業加強人文關懷,在增加薪酬進行激勵的同時,採取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環境、人性化關懷員工生活、增加培訓時間、組織活動等多種方式增強員工歸屬感,減少人員流動,保持員工隊伍穩定性。
4.加快人才培養,實現人才供需的有效對接。企業的轉型升級與專業技術人員密不可分。政府應增加公共投入,降低家庭和個人的教育和培訓的支出比重。同時,要通過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矯正失靈的市場信號,提高人力資本回報率,引導家庭和個人對人力資本投資。要加快相關行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把教育培訓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緊貼市場需求變化趨勢,引導各類院校做好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大緊缺技工的培訓力度,使之更好適應產業升級的人才需要。
5.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加強教育結構優化調整。當前,我國不同學歷和不同勞動技能等級的勞動力就業壓力分化明顯,高技能勞動力需求缺口較大,而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也較大,這說明當前大學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匹配,沒有培養出足夠的高技能等級勞動者。應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加強教育結構的優化調整。一是提高高校教育質量,優化高校教育的學科和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技能培養,同時約束高校招生規模,避免招生規模繼續過快擴張﹔二是加強基礎教育改革﹔三是建立學習型社會,以工作單位為基礎,建立人才培養培訓制度,加強職業培訓教育,提高員工的素質和技能。
6.提升勞動者自身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勞動者要認識到勞動技能素養的重要性,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從多方面提升自身素質,積極參加培訓,掌握適合市場需要的實用技能,提升自己在求職時的核心競爭力。(梁達)
(來源:上海証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