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理财产品触发条件过高 预期最高收益或成浮云--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黄金理财产品触发条件过高 预期最高收益或成浮云

2012年11月12日09:09        手机看新闻

张常春/制今年以来国际金价走势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否能够读懂复杂的产品说明书,高收益率都是很大的诱惑。但实际上,由于目前黄金理财产品多为结构性产品,获得高收益的触发条件非常严格,预期最高收益只能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才能实现。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要判断未来市场方向,更要根据产品说明书中的收益结构条款,研判该产品的高收益触发条件是否合理。

  从现在开始,拿出10000元购买黄金理财产品,截至到期日,黄金价格上涨25%,投资收益会是多少?2500元?当然不是,很有可能只有250元。但如果金价上涨24%,收益却可能是2300元。涨幅高收益却更低,听起来或许有些离谱,但这实际是结构化产品中高收益触发条件惹的祸。

  外资行推出黄金理财产品

  预期收益最高25%

  目前,由于黄金价格起伏不定,在没有单边行情的情况下,银行纷纷推出保本浮动收益型黄金理财产品。在打保本牌吸引低风险投资者参与的同时,其最高收益率却因触发条件不同而有些飘忽不定。

  上周,星展银行推出一款挂钩SPDR黄金基金的理财产品,持有期一年,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25%,持有到期可保本。下有保底,上有高达25%的投资收益,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但理财师却提醒,出现25%投资收益率的概率非常小。

  从该产品条款来看,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触发条件,即在一年内,SPDR黄金基金若触及其初始价125%的水平,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后只能获得1.8%的年化收益率。但若低于25%且高于初始收市水平,则投资者有可能获得最高25%的收益率。

  从1.8%到25%,投资收益率相差近24倍,但其参照标准只有一线之隔。举例说,假设初始定价日为2012年11月19日,当日SPDR黄金基金收盘价为162.6美元,根据规定,在一年的投资期限中,SPDR黄金基金收盘价触及162.6美元×125%,即203.25美元时,投资者只获得1.8%的年化收益率,但如果一年后,2013年11月19日,SPDR黄金基金收盘价为203.2499美元,投资者就能获得25%的收益。

  “这样的概率非常小。”理财师表示,第一是挂钩物标的SPDR黄金基金必须上涨,第二是涨幅还不能超过25%,在第二个触发条件下,预期最高收益率可能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如果黄金飙涨,对于投资者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比如2011年,国际金价涨幅约为30%,但购买这款产品的投资者收益只有1.8%。只有挂钩标的涨幅在1%~25%之间时,投资者的收益才会和黄金涨幅成正比。

  触发条件过高

  理想状态难以出现

  而国内银行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以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产品为例,其在今年2月末推出一款期限为96天的与黄金挂钩的理财产品,当时国际黄金的价格约为1800美元,挂钩标的为伦敦金银协会黄金下午定盘价。产品条款规定,若到期日挂钩标的价格大于2700美元,投资者最终可获得的年化收益率为5.8%;若价格小于2700美元,同时大于等于1200美元,投资者最终可获得年化收益率4.8%;若在产品到期日挂钩标的价格小于1200美元,投资者最终可获得的年化收益率为3%。

  由于在产品推出之初,国际黄金已连续3个月上涨,银行在设计上倾向于认为,未来国际黄金价格在2月份以后的至少半年内将延续今年年初以来的强劲反弹势头,因此这款产品只有在金价突破其设定的上限后才能获得较高收益,否则只能获得较低收益。但事与愿违,国际金价在3月份开始扭转此前2个月的上涨势头开始快速下滑,导致该产品无法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最终收益率为4.8%。

  实际上,在实现预期收益方面,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往往成为重灾区。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共有1279款结构性产品到期,其中有852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在这852款产品中,有54款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中挂钩黄金的产品最多,高达24款。

  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普益财富分析员叶林峰认为,主要由于触发条件过高,难以达到。以第二个案例为例,2月末国际金价在1780美元附近,以此计算,要在产品运行期内触发价格上限,国际金价需要上涨51.69%,对仅有的3个月时间跨度而言,即使金价处于上升通道中,要达到上述触发价格也很难。

  叶林峰建议,对投资者来说,购买这类结构性产品不能仅凭最高收益率选择购买,而是要根据产品说明书中的收益结构条款,研判该产品的高收益触发条件是否合理,并且根据自己对市场未来走势判断购买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者对于触发条件难易程度需要有一定的判断,对于在当时市场环境下实现高收益条件很难的产品就应当回避,倘若是由于自己判断失误而未能获得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率,那么很明显不能将过错归咎于银行。(记者 陈春雨)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贺霞、朱瑶)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