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五渲染供给不足气氛
对于经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人来说,“秒杀理财产品”显然并不令人陌生,其背后往往是预期收益率高出同类的产品。
然而,为了尽早且低成本锁定客户资金,部分理财经理也采用了心理战,为部分预期收益率并不那么惊艳的理财产品渲染出供给不足的气氛。
赵先生在某股份制银行的社区银行查询理财产品时,看中了一款在各家银行同期限产品中预期收益率中等偏上的理财产品,其选择主要原因是在社区银行购买比较方便。客户经理见赵先生流露出购买意向,立即表示“该产品比较抢手,建议立即将资金转入”,而当日是该产品募集期的第一天,且产品募集上限额度较高。赵先生难以分辨所谓的抢手是经验之谈还是销售话术,只好立刻将资金转入,但该笔资金在长达7天的募集期仅能获得活期利息,赵先生资金的实际收益率变相被降低。 本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还发现,理财经理多数不愿意告诉客户相关产品当时的剩余销售额度(另据记者了解,部分银行在内部系统是可以查询理财产品销售的实时进度的),而更愿意客户在第一时间将资金转入,这样一方面提前锁定了客户,另一方面也有利与银行降低资金成本(由于部分客户的资金是在开放式理财产品和封闭式理财产品之间来回流转的,由于开放式产品的收益率远高于活期存款利率,提前转至封闭式产品自然意味着客户利息收入的减少)。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