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不良资产比重为国投公司发展积聚了宝贵的“本钱”,更宝贵的是在调整中国投最终确定了发展的主业:根据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业务特点,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优势,构建起了实业与服务的业务框架,形成了以电力、煤炭、港航、化肥等为主的基础性和资源性行业的实业投资,以金融服务、资产管理和咨询为手段的业务框架,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显现。
三年创业获得辉煌收获,2005年国投公司总资产达到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经营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润37亿元,同比增长41%,创历史最高水平,提前两年完成国投五年规划利润目标。在国资委年度业绩考核中,国投进入25家A类企业之列。国投这份称得上辉煌的成绩单,为更好地完成国资委赋予的国有资产重组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资布局
国投基业长青的战略支撑
在过去的三年间,由于何晶推动淡马锡在全球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投资,已经让其赢得了“亚洲最好投资公司”的称号。事实上,淡马锡的投资最集中的还是其最熟悉的电信和传媒、金融、交通与物流、能源及物产、基础设施及工程五大领域。
与之相比,国投的实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港口、化肥等基础性、资源性行业。“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严格意义上讲,谁占有资源谁就占有长期的主动”。王会生强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是国家的大公司,大公司就要有大战略,就要搞一些大项目,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尤其是基础性、资源性、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如大电力、大煤炭、大化肥和大港口”。
认准了方向的国投在王会生的带领下开始加大对资源性主业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是在公司现有划转项目中,选择一批在公司主业范围内有前途的项目重点培育;另一方面是选择一批符合公司发展方向的一流项目进行投资,使其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经过国家几轮清理整顿,宏观调控,国投所确定的实业投资项目都是在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经过认真筛选之后,列入到“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之内的项目。
出身煤炭世家的王会生坦言自己有着能源情结:“在中国,能源将永远不可或缺。这些行业的波动性不大。这是产生百年老店最基本的条件。” 与淡马锡在能源方面的投入相比,国投公司根据大流域、大火电、煤电联营原则在电力投资上可谓“大手笔”:装机容量330万千瓦的二滩水电站,总投资280多亿元,国投占48%的股份。这个项目现在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点,在电力短缺的今天,成为国投的“黄金项目”。安徽新集煤矿项目,国投只投入了3.5亿元资本金和7亿多的债权资金,就使该矿由最初设计年产70万吨煤炭的生产能力,发展到2002年生产原煤860万吨。鉴于新集煤矿具有优质的煤炭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国投正在陆续投入资金,使其在2010年达到3000万吨以上的煤炭生产能力。国投还重点开发安徽和山西煤炭资源,抓紧落实新疆煤炭资源,关注境外资源开发。
另外,国投还全力以赴参与“运煤三通道”的建设工作,成功控股“三通道”的出海口曹妃甸港和京唐港的煤炭下水码头。加速推进镇江大港、洋浦港和龙口西港工程建设;适度发展航运业;立足做大罗布泊钾肥,整合海内外化肥资源。
淡马锡的所有投资都只用一个指标衡量,即投资回报率,在公司内部也被称为股东回馈计划(TSR),在项目选择及决定资金投向问题方面都是以能否盈利为标准。这也是淡马锡董事会衡量下属各个部门业绩最重要的指标。为此,淡马锡任何投资项目都要经过事先评估,若不能盈利,则不予考虑。“或许我们唯一称的上投资原则的是,我们并不会冒然进入我们不熟悉的行业”,何晶说。
英雄所见略同,“最好的国有企业的目标在于资本的回报率。” 这是王会生到处抢点布局、资金链条并不紧张的秘籍。而王会生在抢资源的时候更擅长巧占,以小搏大,用“阶段性持股”玩转实业投资。
王会生表示:“阶段性持股是我们的经营理念,即便是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未必是永久持股。”国投旗下的投资企业中,几乎没有一个全资企业,100%是参股企业。国投公司的资本运作也是出手不俗——仅2003年国投公司将所持有的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6.24%的股份悉数转让,该项目投资收益是原始投资的12倍,年均投资回报率近1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