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中国能否解日企低迷【2】--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逃离”中国能否解日企低迷【2】

本期主持:本报记者 黄烨 见习记者 夏妍 实习生 刘梦洁

2012年11月20日05:07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话题二

  “购岛”影响几何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国。但今年9月因钓鱼岛事件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几乎降到“冰点”后,日本企业的业绩正在加速下滑。以汽车行业为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日系汽车10月共计销售9.89万辆,环比下降38.22%,同比下降59.41%,这是2009年以来首次低于10万辆。从市场份额上看,日系汽车首次跌破10%,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61%,占有率相比上月下降4.55个百分点。

  那么,钓鱼岛事件对日本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王丹青:日企在中国工厂的生产情况受到影响,部分企业降低产能,甚至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关闭。同时,日本企业在中国的产品销售大幅下降,以汽车、电子用品为代表,这严重影响了日本企业的经营业绩。这种影响很大,毕竟中国是日本非常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也是日本企业业绩的重要来源。但这种影响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因而如果能及时处理,影响就会逐步减少。

  谢国忠:日本的汽车行业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比例是22%。因此,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汽车行业所蒙受的损失必然巨大。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在中国都受到了“冷遇”,更让日本在中国的投资遭受巨大亏损。所以说,日本今年下半年业绩的下滑,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了“钓鱼岛”事件。它或许不是主要因素,但也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走低。

  张季风:岛争的影响主要是今年9月之后,但目前数据不完整,不能立即下判断。但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影响或许还是挺大的。

  宋颂兴:短期会有影响,如汽车工业销量的明显下滑。但下滑的销量是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对日本本土的影响不会很快显现。也就是说,岛争对日本的负面影响不会像媒体报道得那样大。而且,经济影响是相互的,对日本企业会有影响,对中国企业一样会有。

  话题三

  日企“逃离”中国?

  因为钓鱼岛事件,日本似乎也在逐渐改变对中国市场过于依赖的情况。比如,日产汽车就将2012财年全球预计销量由原来的535万辆调整至508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销售目标下调一大半,达到17.5万辆;本田汽车正计划2012/13年度在日本销售85万辆汽车,较之前的预估高出16%。在稀土领域,之前极度依赖中国稀土资源的日企,正打算和中亚及东南亚国家,以合资入股或直接进口的方式引进他国的稀土。

  甚至有观点认为,未来日企,如汽车、电子领域的企业,会将产能逐步转向东南亚国家,以“逃离”中国市场。那么,日本企业真的就不在乎中国市场了吗?

  王丹青:日企不会退出中国市场,而是会更加高度地重视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而计划从中国转移的是日本的产能,集中在生产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反日情绪高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中国成本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成本的提升,这是导致日本企业计划产能外移的重要。由于生产成本等原因,即便没有“购岛”事件,日本也会调整。毕竟,中国地区来自劳动力低成本的竞争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东南亚地区的人工成本非常有竞争力。

  谢国忠:低端产业的转移是整个国际贸易形势的趋势,这个是由劳动力价格决定的。所以市场转移到东南亚不是日本一个国家的作为。而提到退出中国市场,最终要根据日本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若日本企业在中国没有利益可,或要继续迎接重大亏损的风险,它就没有必要留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展。

  但另一方面,日本一直以来依赖国际市场,中国作为一个潜能极大的市场,我想日本暂时是无法完全退出的。所以,对于日本转移市场到东南亚并会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个人觉得是舆论,且东南亚的市场模式不适用于日本经济的发展。

  张季风:作出这个判断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岛争的局势如何。如果事态平静下来,就不会退出。因为日企及日本的经济和产业界都看得很清楚,日本将来的发展出路在亚洲,亚洲的发展主要在中国。

  宋颂兴:日企本就在进行结构调整,就算没有钓鱼岛事件,调整依然会持续。只是岛争使它的产业转型加速。日企退出中国是不现实的,现在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还在谈判和探讨,未来的走向根本说不定。短期来看,日企在中国受到的打击主要是它的汽车市场。待中日双方冷静下来,中国的消费者也会重新从经济角度考虑,短期情绪不会是主导。且在中国的日本商品大多是合资企业生产,产品都是中国的配套产品,封杀日本产品,也是堵住自己的路。

 

(责任编辑:苏楠、李海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