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
中国赶超美国,答案的关键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能够长期保持超过美国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00万人口以上的经济体中,高居世界榜首,一直超过美国(图1),保持了长达32年的高速增长。进一步的问题在于,这种高增长态势能维持多久?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多少?回答这两个问题,一是需要分析曾经历过长期高速增长的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轨迹,二是需要分析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空间或潜力。
经济增长速度高低划分的标准,目前世界上没有统一标准。我们可以经济翻一番的时间来衡量,将年均增长速度划分高、中、低三档:高速,7.2%以上,10年翻一番;低速,3.5%以下,20年翻一番;中速,3.5%~7.2%,其中间状态是1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为4.73%,超过4.73%,即4.73%~7.2%,实际上也是一种较快的速度。
图2:1977-2010 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
表1: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趋势预测(据1996—2010年城市化发展态势)
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大部分是经历长时期中低速增长实现的,少部分是经历较长期高速或快速增长实现的。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还不是中国,而是位于非洲中西部的赤道几内亚(赤几)。过去,赤几一直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十分落后。1991年,赤几近海发现和开发石油,经济出现转机,据世行数据计算,1990—2010年GDP增长28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8.4%。该国于2000年左右上升至下中等收入水平,2004年上升至上中等收入水平,2008年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但赤几并不具有代表性。一则赤几的高增长完全是因为石油开发,而且是美、法等外国石油公司承担的,经济结构单一;二则赤几国小人少,2010年仅有人口70万人,不足100万。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建立在本地人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同时往往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根据权威的世界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的数据,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英国,1820—1900年(80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2.06%;后起之秀美国快速工业化时期1870—1913年(4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3.94%;日本1870—1941年(71年)为3.04%;前苏联1928—1973年(45年)为4.26%。二战后出现了一些被称为“经济奇迹”的快速增长国家和地区(仅计人口100万以上):二战前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德国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日本;二战后陆续实现工业化或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的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以色列、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高收入石油国家阿联酋、科威特、沙特、阿曼;上中等收入水平的巴西、马来西亚、泰国和钻石之国博茨瓦纳;下中等收入水平的印度(2007年进入)和越南(2009年进入)。其中快速增长期最长的为48年(爱尔兰),持续增长速度最高的年均达13.48%(阿曼)。如果我们计算自高速增长期开始、截止到报告期,年均增长速度持续7.2%以上的时期,我们可以发现到2008年,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持续增长年限最长的已经达58年(中国台湾和阿联酋),并能继续增长若干年,如果计算到2010年,则为60年。到2010年,中国已经高速增长32年,向持续增长年限最长的经济体看齐,还可有28年的高速增长年限。
中国经济高速或快速增长期还有20~25年
中国经济还会高速或快速增长20~25年左右。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与供给增长潜力所共同决定的。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的发展水平包括居民消费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需求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潜力巨大,实现的过程是城市化;从供给方面看,未来中国能够长期保持高储蓄、高投资的态势,在许多学者预期人口红利将在2013年消失以后(蔡昉,2010),劳动力供给仍然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和谐社会背景下劳动力的非农化发展会持续,科技教育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能够确保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实现的过程就是工业化。我国从人均收入水平和劳动就业结构看,刚刚进入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城市化和工业化会有交集,应该说实现城市化就意味着实现工业化,完成城市化的时期就是中国经济高速或快速增长期。
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城市人口比重,全世界为50.85%,其中低收入国家28.28%,下中等收入国家为39.62%,上中等收入国家为57.45%,高收入国家为77.57%,中国为44.9%。实际上,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9.95%,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相对应的。
一般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前期,处于城市化低速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中,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后工业化时期,处于城市化进程放缓或稳定阶段。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低于30%,是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中期加速阶段;高度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是城市化水平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谢文蕙,1996)。
据《2011中国统计年鉴》,1977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为17.55%,1996年为30.48%,2010年达49.95%。1978—2010年,平均每年增长0.91个百分点。从数据和图形看,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5年平均增长0.64个百分点,1996—2010年平均增长1.39个百分点。正是在1996年城市化突破30%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中国1977—2010年的城市化发展数据呈现出线性趋势,直线趋势方程为:
取1977年为时间起点(t1922=1),据此回归方程预测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水平:2014年突破50%,2024年超过60%,2035年超过70%,2040年超过75%。如果简单地按1977—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推算,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在2011、2021、2032、2037年达到50%、60%、70%和75%。
中国1996—2010年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势,直线趋势方程为:
取1996年为时间起点(t1996=1),据此回归方程预测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水平:2011年将会突破50%,2018年将突破60%,2025年将突破70%,2029年将突破75%(表2)。如果简单地按1996—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平均增长1.39个百分点推算,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在2011、2018、2025、2028年达到50%、60%、70%和75%。
这样,中国城市化水平从30%到50%,自1996年到2011年,历时15年。
以1996—2010年回归方程所作的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预测可能更符合中国未来发展轨迹。这不仅因为方程⑵的拟合度很高,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从整体看,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个过程将会持续至全面或高度实现城市化之际。中国发展实力远远强于过去,有一定理由认为城市化发展能够保持这种态势。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中国相似的日本和韩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提供借鉴。日本城市化水平1934年到达30%,到1954年突破50%,历时20年。其间由于对外侵略战争,在1940—1947年间城市化水平下降,1950年才恢复到10年前的水平。所以日本城市化水平从30%上升到50%,实际远少于20年。到1974年突破75%,又历时20年,进入基本稳定状态,完成了高度城市化进程。韩国在1962年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进入了加速期。1963—1977年韩国城市化水平从30%到突破50%,历时仅14年;以后又经历了18年的高速发展,1990年达到73.8%,1995年达到78.2%,完成了高度城市化进程,进入基本稳定状态。此时韩国恰好实现现代化,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