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越高工资却越低 "考研热"为何仍逐年升温?--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学历越高工资却越低 "考研热"为何仍逐年升温?

2013年01月16日11:52    来源:东方网    手机看新闻

  一年一度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刚刚落下帷幕,近180万考生参加考试。在气象部门称之为 “史上最冷”的冬天,考研浪潮达到史上最热。

  据统计,研究生报考人数已连续8年达到百万人以上,连续三年以每年超过10万人的幅度增长。

  然而,与“考研热”相呼应的,却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日前,某建筑工地工人月薪超过8000元的事迹被网友戏称为“学历改变命运”,学历越高,毕业后反而工资越低。更有硕士生为了好找工作而“隐证降级”冒充本科生。在硕士生就业被普遍看低的情况下,考研热潮为何仍能一浪高过一浪?

  有报道称,由于就业压力大,很多本科生希望通过读研来延缓进入社会就业的时间。逃避当年的就业压力、期待更好的竞争优势,这些是本科生们蜂拥考研的主要动因。

  实际上,教育领域往往是市场导向的风向标,学历和学科专业,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弹性变化。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这两者构成了人和市场的逻辑关系。因此,与其将“考研热”归结于毕业生逃避就业压力,倒不如说市场在资源的流通上出了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 “考研热”的背后,仍然是“名校热”。目前,金融、传媒等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对“211院校”毕业生优先录用,这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标准。名校资源有限,可普通高校却在不断扩招,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为寻求更高的就业竞争力,无奈选择报考名校研究生。在众多毕业生看来,起点不同,终点也就大相径庭。

  其次,和本科相比,研究生作为学生求学更高一级的阶段,其入学考试较之高考,在地域限制上更为公平,并且在专业课考试中,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命题。尽管在跨校考试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获取不对称,招收本校和外校考生也存在一定比例,但无论如何,研究生考试仍不失为对高考公平性的一种弥补。

  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本身有着专业领域科研的要求和目的,但通过考研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个人选择问题,考研无可厚非,但作为社会现象问题,应从就业的公平性、市场的资源流动性入手来分析。

(来源:东方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