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专供”“特供”商品不能够在流通市场上出现,而且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已经清理整顿过两次,在大型的超市可能已经销声匿迹了,但是在一些中小的集市上还是可以寻觅到他们的踪影,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华工商时报总编室主任张立栋认为,这背后有一条巨大的暴利产业链。
张立栋说,很多所谓专供酒,其实本质上就是很便宜的白酒贴上标签之后就立马身价暴增了,从生产环节,特别是中小的生产商,再加上流通商,有这样需求的消费者,最后形成了黑色的利益链条。因为这个利益链牵扯的产业是一个系列的,所以有比较顽强的生命力。因为有暴利支撑,所以才会任有不顾法律的惩处,冒着风险来进行销售行为。
厂家和商家都在积极的造假、售假,就是因为有人去买。而消费者买它是冲着什么呢?就是冲着“专供”和“特供”这样的字样去的,买这样的商品其实自己享用的很少的,大多数都是拿去送人的。张立栋认为,这表明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家,即便是生产厂家,包括商家都是对普通供应商品缺乏一定的信心,也体现了市场的扭曲消费心态——对于所谓特权思想的这种崇拜。有了这种思想的崇拜,才会有这个生产环节的特供,这种行为主要还是来源于对于市场的扭曲消费心理。
经过国家工商总局等部委的两次清理整顿,大型商场超市基本上都停止了所谓的专供特供商品,而打着专供特供旗号的都是一些小型超市,以及像烟酒专卖店这样的小商店。张立栋认为,这说明不同的形态的市场治理难度非常大,一些大商超旗下有几百家上千家店,但是品牌质量管理是一条主线,所以管理难度比较小,表明销售市场集约化管理有一定的好处。而小超市小商超因为是分散经营,所以治理的难度非常大,是市场的死角,应该监管部门对于这些小商超进行重点的监管。
郑传锴认为,除了监管,还要加强消费者在这方面的知识以及信息获取量。在监管不能百分之百杜绝的时候,一定要给消费者传递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从消费的源头把它的市场堵住,更好的消除掉违规商品的市场,这比监管的意义更大。如果消费者发现了这类的违规商品,应该向相应的主管部门进行举报,工商部门也应该抽调更多的人力、物力,对相应的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保障市场的纯净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