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晓倩、来 洁:稳物价才能定民心--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鲍晓倩、来 洁:稳物价才能定民心

2013年03月08日07:15        手机看新闻

  “你是采访两会的记者,能不能给代表委员们说说,让国家赶紧想想办法让物价别再涨了。”从代表驻地返回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刘师傅主动跟记者攀谈起来。

  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2011年的5.4%回落到2.6%,控制通货膨胀取得重要成果,也没有出现2011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情况。但刘师傅仍然感受到物价上涨给生活带来的压力,“我每个月玩命干也就几千元的收入,一天买菜就得好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房价更是涨得快。”

  刘师傅的感受很有代表性。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事关宏观经济形势,更关乎民生。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的,今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为什么2012年控制通胀取得积极成效,百姓仍然感受到物价在上涨?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这一目标是否合理、能否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解释了CPI涨幅与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的问题,“CPI数据通过全国抽样平均调查得出,而全国老百姓在几百个不同的大中城市里生活,感受受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商品的价格各种因素影响,有的家庭对菜价敏感,有的家庭关注点可能在服装和其他生活用品上。近些年的房价上涨是影响人们感受的最大因素,可CPI考虑的是商品房的消费属性,只反映房租的变化而不是房价。”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认为,2013年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合理可行,“物价指标需要跟经济发展指标相适应,从宏观经济来看,经济增长与物价联系紧密,如果经济增长活跃,物价必然会有一定程度上升,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契合7.5%的GDP增长目标,与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相符。”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把 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的选择。那么,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难点在哪里?

  输入性通胀压力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蔡洪滨代表认为,保持物价稳定面临许多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输入性通货膨胀是当前要谨防的重要因素。“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加剧变化,原材料、原油等大宗产品价格有大幅波动,势必影响我国的物价,这些国际传导因素目前还无法预见。”

  在李若谷委员看来,今年控制CPI涨幅的难度比去年还要大,“当前全球货币发行泛滥,主要发达国家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日本新近也实行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些都会对我国产生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认为,欧盟和美国采取无限制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解决实体经济问题不利,也给我国通货膨胀带来了巨大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认为,供给是我国保持物价稳定的关键因素。一旦产生供求不平衡,就会引发物价上涨。

  历史经验表明,本世纪以来的3次通胀压力高企都与粮食密切相关。“粮价是‘百价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可目前我国的粮食供需仍只能达到紧平衡。”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说。对此,李若谷委员表示赞同,“虽然我国粮食保持了‘九连增’的态势,但粮食生产受气候、政策等很多因素影响,不敢掉以轻心。所以稳物价首先要把农业发展好,把粮食生产问题解决好。”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密不可分,高经济增长往往会带来通胀压力,高增长低通胀是经济发展追求的最理想状态,也是世界经济难题。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这为稳定物价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切实保证重要商品供给,搞活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上下齐心,多管齐下,我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